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源于大麦F_1小孢子氮胁迫培养自交一代的耐低氮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红卫 1 ; 陆瑞菊 2 ; 刘成洪 2 ; 郭桂梅 2 ; 何婷 2 ; 高润红 2 ; 李颖波 2 ; 胡翰彤 2 ; 黄赛华 2 ; 方春燕 2 ; 马运涛 2 ; 黄剑华 2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中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大麦;小孢子;耐低氮;形态特征;生理指标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5 年 35 卷 12 期

页码: 1646-16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索快速改良大麦耐低氮性状的育种方法,以2份耐低氮亲本配制(正反交)杂交组合,游离其F1代小孢子进行氮胁迫培养,获得85个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系。取其种子播种于正常供氮和降氮的土壤中,以亲本作对照,观察群体的形态特征表现,以此对耐低氮性进行初步的评价。同时,对耐低氮性明显超亲的基因重组体进行氮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以探讨其与有关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氮胁迫相关的形态特征鉴定,正反交DH系低氮胁迫响应的相对值优于亲本;(2)筛选到10份明显优于双亲的DH系,对其进行相关酶活力测定,发现在低氮胁迫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相对值与成熟期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可以初步作为成熟期氮素营养检测的生化指标。依据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运用杂交结合F1小孢子氮胁迫培养方法,能够产生耐低氮性优于双亲的DH系。

  • 相关文献

[1]大麦苗期耐低氮性研究. 陈志伟. 2018

[2]低氮胁迫下大麦谷氨酰胺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陈志伟,陆瑞菊,王亦菲,何婷,杜志钊,高润红邹,磊单,丽丽,黄剑华. 2010

[3]不同地区大麦品种苗期耐低氮性及聚类分析. 李梁,杜志钊,高润红,刘成洪,陈志伟,黄剑华. 2013

[4]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耐低氮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陈志伟,邹磊,陆瑞菊,王亦菲,何婷,杜志钊,张艳敏,黄剑华. 2010

[5]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陈志伟,何婷,陆瑞菊,王亦菲,邹磊,杜志钊,单丽丽,何烨,黄剑华. 2010

[6]大麦赤霉病抗性种质的挖掘及其小孢子对DON毒素胁迫培养的响应. 高润红,郭桂梅,何婷,陈志伟,徐红卫. 2015

[7]大麦旗叶距对小孢子发育时期、愈伤组织诱导以及绿苗再生的影响. 高润红,郭桂梅,何婷,杜志钊,任金宝,刘成洪,陆瑞菊. 2021

[8]利用基因枪轰击花药将GUS基因导入大麦小孢子. 杜志钊,高润红,陈志伟,何婷,李梁,郭桂梅,陆瑞菊,黄剑华. 2011

[9]大麦小孢子再生植株气孔保卫细胞长度与倍性的相关性. 何婷,郭桂梅,陈志伟,杜志钊,高润红,徐红卫,邹磊,卜姝明,黄亦辰,刘成洪. 2014

[10]花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应用于大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王亦菲,陆瑞菊,黄剑华. 2014

[11]大麦HvLEC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李颖波,郭桂梅,刘成洪,何婷,高润红,徐红卫,陈志伟,陆瑞菊,黄剑华. 2016

[12]两份大麦材料小孢子诱导愈伤及再生植株的倍性研究. 何婷,郭桂梅,陆瑞菊,陈志伟,李颖波,徐红卫,周龙华,黄琳丽,高润红,刘成洪. 2021

[13]低温胁迫影响大麦小孢子全能性机制解析. 李文瑞,李颖波,郭桂梅,宗营杰,周龙华,徐红卫,刘成洪. 2024

[14]源于大麦小孢子突变体的苗期耐盐性研究. 黄亦辰,高润红,何婷,郭桂梅,陈志伟,徐红卫,刘成洪,黄剑华. 2016

[15]不同基因型大麦离体培养的花药及小孢子对低温和NaCl预处理的反应. 孙月芳,陆瑞菊,王亦菲,单丽丽,黄剑华. 2007

[16]水稻多亲本导入系聚合派生群体对干旱和低氮选择响应的初步定位研究. 杜兴彬,徐小艳,童汉华,冯芳君,吴金红,罗利军,梅捍卫. 2010

[17]作物耐低氮的相关生物学研究进展. 李梁,黄剑华,陈志伟,杜志钊,高润红,邹磊,何婷. 2012

[18]高温对桃小孢子产生及花粉发育的影响. 叶正文,杜纪红,苏明申,周慧娟. 2011

[19]预处理和培养温度对陆稻游离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郭桂梅,何婷,高润红,徐红卫,陈志伟. 2014

[20]预处理对水稻小孢子诱导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分化的影响. 郭桂梅,高润红,卜姝明,邹磊,杜志钊,刘成洪,徐红卫,何婷,陆瑞菊.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