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离子束对小麦种子不同部位作用的突变效应(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卫增泉 1 ; 颉红梅 1 ; 张金莲 2 ; 李强 1 ; 高清祥 3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甘肃省农科院

3.兰州大学

关键词: 重离子;小麦;离子注入;离子贯穿;突变谱和频率

期刊名称: 激光生物学报

ISSN: 1004-5767

年卷期: 2003 年 12 卷 01 期

页码: 33-4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文描述了荷能重离子束 (1 4氮 1 + 和 1 4氮 7+ )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为了探索离子束轰击小麦种子不同部位(例如 :种皮 ,种胚和整粒种籽 ,包括胚乳、胚和种皮 )后的不同反应 ,采用了不同能量的氮离子。轰击不同部位是通过改变离子能量来实现的。在这个研究中 ,我们选择了三种能量以达到轰击不同部位的目的 ,它们是超低能区的110 ke V,低能区的 15 .7Me V/ u和中能区的 72 Me V/ u。根据 TRIM91程序计算 ,它们在种子内的射程依次为0 .4 4 μm,0 .6 1m m和 9.6 mm。所以 ,110 ke V的离子不能贯穿种皮 ,因为它的厚度 72 μm,只能极浅层注入种皮而不能触及胚细胞 (称这种情况为轰击部位 1) ,15 .7Me V/ u的离子能够贯穿种皮并注入胚内 (厚度约 1mm) ,但不能进入胚乳 (称这为轰击部位 2 ) ,72 Me V/ u的离子能从种子的胚部到顶部贯穿整个麦粒 (麦粒长约 7mm) (称这为轰击部位 3)。上述三种能量的氮离子辐照了三个品种 (定西 2 4、88- 12、82 - 5 79)的春小麦种子。而后进行了室内实验和大田培育 ,得到了 5 0 %出苗率时的剂量 D50 ,统计了上述三个轰击部位下根尖细胞中的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 ,大田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异 ,例如增产 (达百分之几十 ) ,早熟 (五天左右 ) ,矮杆 (低约 2 0 cm) ,抗 (条锈 )病 ,

  • 相关文献

[1]不同能区重离子束在小麦育种上的比较研究. 颉红梅,卫增泉,张金莲,韩光武,李文建,周光明,高清祥,黄涛,李强,党秉荣,王菊芳,蔡喜臣,何静. 1998

[2]外源DNA导入小麦选育抗条锈新资源的研究. 倪建福,崔文娟,曹世勤. 2010

[3]高大气CO2浓度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于显枫,张绪成,马一凡. 2010

[4]新型抗旱保水剂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作用. 李秀君,杨封科. 2001

[5]新型抗旱保水剂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作用. 李秀君,杨封科. 2002

[6]半干旱冷凉区小麦增产新模式研究. 曹国番,李秀君. 2001

[7]小麦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与表达分析. 万平,令利军,周文娟,张文俊,凌宏清,朱立煌,张相岐. 2004

[8]作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NX-ms模式. 周宽基,王世红,刘忠祥,冯毓琴,张永生,袁明璐,王根轩. 2003

[9]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免耕栽培小麦/小麦/马铃薯轮作体系的施肥技术研究. 郭天文,侯慧芝,吕军峰,张平良,董博. 2014

[10]甘肃省小麦、大麦和燕麦主产区孢囊线虫病的分布调查. 李惠霞,刘永刚,李敏权. 2010

[11]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12]导入外源DNA小麦变异类型的光合特性研究(简报). 王晓娟,孔英珍,王亚馥,庞斌双,倪建福. 2000

[13]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 2011

[14]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马明生,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0

[15]小麦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与表达分析(英文). 万平,令利军,周文娟,张文俊,凌宏清,朱立煌,张相岐. 2004

[16]氮素水平对小麦根-冠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绪成,郭天文,谭雪莲,高世铭,上官周平. 2008

[17]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杨芳萍,王生荣. 2006

[18]小麦持久抗条锈病品种的定量判别研究. 董云,尚勋武,周祥椿,殷学贵,谢鸣. 2006

[19]穴播地膜小麦示范推广中心注意的问题. 李宗谦. 1997

[20]覆膜穴播方式对旱地小麦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的影响. 谢永春,张平良,郭天文,姜小凤,侯慧芝.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