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数字植物:科学内涵、瓶颈及发展策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朱新广 1 ; 常天根 1 ; 宋青峰 1 ; 常硕其 1 ; 王重荣 1 ; 张国庆 1 ; 郭亚 1 ; 周少川 1 ;

作者机构: 1.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

关键词: 数字植物;合成生物学;产量潜力;理想株型;水稻;系统模型

期刊名称: 合成生物学

ISSN: 2096-8280

年卷期: 2020 年 03 期

页码: 285-297

摘要: 当前,各类组学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及超性能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正使得植物科学从描述性、定性研究向精细定量研究乃至理性设计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植物的研究应运而生。数字植物通过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多尺度、多生理生化现象的系统定量模拟,以实现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数字植物将为定量植物科学研究、植物设计及改造提供理论工具。数字植物的发展将支持新代谢通路、基因调控网络的设计,乃至植物理想基因系统的设计,从而为以提升作物产量和优化作物品质为目标的植物合成生物学提供设计工具。本文在分析当前构建数字植物遇到的瓶颈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数字植物所需要的关键措施,即:构建植物生长发育基本模型;获得同化物在各器官间分配的代谢数据;创建模块模型耦联方法;建立数字植物研究公共平台;发展表型数据与机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开展数字植物指导的分子设计育种;建立支持数字植物的人才培养及储备策略。利用数字植物定量模拟和设计植物是未来植物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数字植物指导下的作物栽培和育种也是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必然要求。

  • 相关文献

[1]理想株型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曹明龙,吕孝林,刘传光. 2005

[2]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理想株型构建. 李宏,周少川,王家生,黄道强,卢德城. 2005

[3]优质稻核心种质丰八占衍生系统的育种成效和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缪若维. 2004

[4]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陈友订,万邦惠,张旭. 2005

[5]从胜泰1号的育成谈三高水稻品种的选育. 江奕君. 2003

[6]水稻遗传多样性育种体系创新. 李晓方. 2004

[7]“实践八号”卫星搭载水稻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研究简报. 张景欣,杨祁云,王慧,刘永柱,郭涛,朱小源,喙志强. 2009

[8]大中微量元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综合研究. 周少川. 2002

[9]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 黄耀祥. 1999

[10]美国特异水稻种质的利用. 李宏,周少川,黄道强,卢德城,缪若维. 2004

[11]与Gm6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在水稻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肖汉祥,黄炳超,张扬. 2005

[12]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间诱变效应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丰,朱满山,李永辉,江西农业大学,柳武革,金素娟,江西农业大学,李金华,刘振荣,廖亦龙,黄德娟,黄慧君. 2005

[13]水稻与玉米远缘杂交改良籼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的SSR分析. 刘传光,江奕君,毛兴学,高云,刘军,林青山,李晓芳. 2005

[14]水稻航天育种的实践和体会. 周汉钦,潘大建,范芝兰,李晨,陈建酉. 2005

[15]华南稻区水稻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简报. 黄炳超,曾列先,张扬,朱小源,肖汉祥,杨健源,杨祁云. 2005

[16]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 2003

[17]华南优质籼稻抗稻瘟病性分析及抗病育种对策. 朱小源,杨祁云,伍尚忠. 2002

[18]优质稻核心种质创建的实践与探讨. 周少川,柯苇,李宏,陈国荣. 1999

[19]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应用初报. 徐培智,谢春生,陈建生,张发宝,唐拴虎. 2004

[20]水稻控释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陈建生,徐培智,唐拴虎,张发宝. (Mis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