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德建 1 ; 常志州 2 ; 王灿 1 ; 张刚 1 ; 张斯梅 2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稻麦;秸秆还田;增产机制;秸秆腐解;环境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5 年 23 卷 09 期

页码: 1073-10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家旺,朱小梅,薛良鹏,汪南雁. 2011

[2]丹阳市稻麦“双晚”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周铭成,马国强,赵玉兰,郑网宇,陈延刚. 2014

[3]养猪发酵床秸秆垫料的腐解特征. 郭德杰,徐丽萍,陈伟,马艳,张志勇,严少华,罗佳. 2021

[4]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Ⅱ.恢复度的配合力及恢复基因的环境效应. 洪德林,汤玉庚. 1986

[5]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刘国锋,范成新,张雷,申秋实,王兆德,韩士群. 2014

[6]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韩士群,刘学芝,何俊. 2016

[7]碳减排视角下农业保险发展的环境效应. 谢政璇,柏宗春,凌颖慧,还红华. 2023

[8]不同覆盖度水葫芦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朱普平,王子臣,盛婧,陈留根,郑建初. 2011

[9]土壤矿质氮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苏涵,王维,张巧凤,侯会,耿晓月,董韦,徐振. 2023

[10]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11]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12]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生态特性. 郭勋斌,顾克礼,徐世林,田文科,陈伟民,袁秦. 2007

[13]苏南稻麦二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技术. 顾志权,李庆康,赵强基. 2001

[14]麦秸还田与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强弱势粒粒重与品质的影响. 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惠锋,乔中英,杨代凤,刘腾飞. 2012

[15]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16]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沈俊国,沈业松. 2014

[17]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2010

[18]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 2000

[19]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 薛亚光,刘建,魏亚凤,李波,汪波. 2015

[20]麦稻两季秸秆还田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李波.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