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棉田玉米螟的序贯抽样及防治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巧丝 1 ; 高宗仁 1 ; 王文夕 1 ; 崔兰恩 2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1999 年 12 期

页码: 13-14

摘要: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河南省棉区春玉米面积大量缩减,使得本来危害春玉米为主的第1代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转入棉田危害。受害株率一般可达10%~30%,已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1]。为了有效地指导防治、准确地划分防治对象田,选择合理的抽样方法是必需的。序贯抽样技术,是判别接收(不需防治)或拒收(需要防治)的有效的统计检验方法。我们在明确棉田玉米螟卵块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对其序贯抽样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方法在河南省农科院试验田(郑州)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于6月上、中旬逐株调查玉米螟卵块数量,每块地不少于500株。1.2 序贯抽样基于Iwao(1968)的m*-m回归法,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根据防治指标mc进行序贯抽样的下限To″(n)和上限To′(n)的公式[2]分别为: To′(n)=nmc+tn[(α+1)mc+(β-1)m2c](1)…… To″(n)=nmc-tn[α+1)mc+(β-1)m2c](2)……α:表示分布的基本成份。α=0,分布的基本成份是单个的个体;α<1,个体间相排斥;α>1,个体间相吸引,存在个体群。β:表示基本成份的分布型。β=1,β>1和β<1分别代表基本成份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n:已抽取子样数量,mc:判别密度(防治指标),To(n):累计虫数,t: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分布值。1.3 防治试验示范在南阳、新乡、太康等地分别试验示范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汇总。2 结果与分析2.1 序贯抽样按照防治指标适时进行防治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重要环节。依据高宗仁等研究结果[1],河南省棉田玉米螟卵的防治指标为0.049~0.062块/株,取mc=0.055块/株。现对抽样估计附以90%和95%的概率保证,即取t=1.64和t=1.96;将α=0.1449,β=1.1028代入(1)、(2)式,计算得:当t=1.64时,T(n)=0.055n±0.4126n t=1.96时,T(n)=0.055n±0.4930n  由此得到指导棉田玉米螟防治的序贯抽样表(见附表)及序贯抽样图(见附图)。附表 棉田玉米螟序贯抽样表样本量t=1.64T′(n)T″(n)t=1.96T′(n)T″(n)20406060808190100101101120112121140133142160144153180154173200175184220186195240207216260218226280228247300249258样本量t=1.64T′(n)T″(n)t=1.96T′(n)T″(n)32025102693402611281036028122910380291331114003014321242032153313440331635144603416361548035173716500371839165203819401754039204118560412142195804222442060043234521  若随机抽取n个样本的累计虫量T(n)≥To′(n),则表明棉田玉米螟种群密度高于防治指标mc,可划为防治对象田;若T(n)≤To″(n),则种群密度低于防治指标mc,可划为不需防治田;若To″(n)<T(n)<T′o(n),尚不能作出判断,应继续抽样调查。附图 棉田玉米螟卵块序贯抽样图 (t=1.96)2.2 防治措施及效果棉田玉米螟的防治应采取以优化棉田生态系为目标的农业技术措施,不应在化防次数已经很多的棉虫防治系统中再增加不必要的化学防治。2.2.1 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 在河南省棉区,玉米螟第1代危害棉花,第2,3代分别危害夏玉米的心叶期和穗期,因此,处理玉米秸秆、控制越冬虫源基数是减轻棉田受害的关键措施。可在秋收后至5月上旬幼虫化蛹之前,因地制宜采取秸秆还田、高温沤肥或作饲料、烧柴等方法处理。2.2.2 棉田种植春玉米诱集带 作为第1代玉米螟的寄主植物,春玉米比棉花更适宜[3],因而棉田点种春玉米,可诱集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产卵、减轻棉花受害;同时,有利于保护天敌,改善棉田生态环境。春玉米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点种于棉田内或田边地头,30~50株/亩为宜。据1989~1991年在太康县清集乡调查,连续点种春玉米的棉田较不点种春玉米的棉田减轻落卵量80%,减轻受害90%以上,无需施药防治。2.2.3 及时收运 麦棉套种田小麦应在黄熟期及时收获,并随即运出田外,以减少幼虫向棉花上转移危害。1986~1989年在封丘试验,割、运麦时间不间隔、间隔0.5天和5天的,其棉苗被害株率分别平均为0.4%、5%和20%,其差异达显著水平。2.2.4 药剂防治 1985~1991年在各试验点先后应用包括有机磷、菊酯类农药在内的12种农药进行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证明,效果可达85%左右,成本亦较低。施药防治应针对防治对象田进行,防治适期为幼虫初孵期、蛀茎之前。棉田玉米螟的序贯抽样及防治技术@李巧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高宗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王文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崔兰恩$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  高宗仁,张典.棉田玉米螟的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华北农学报,1992 ,7(3) :81 ~87 2  高春先,顾秀慧,贝亚维等.序贯抽样技术- 用于褐稻虱的防治和研究.生态学报,1983 ,3(1) :79 ~88 3  戴志一,杨益众,黄东林等.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植物保护学报,1997 ,24(1) :7 ~12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