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文春 1 ; 赵寅槐 1 ; 邹明烈 1 ; 王苏 1 ; 王书文 1 ; 顾铭洪 2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江苏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小麦;Rht3基因;近等基因系;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1993 年 04 期
页码: 1-6
摘要: 利用具有株高梯度的4个小麦品种及其Rht3近等基因系和由它们配制的4个品种内杂种F_1,在4个品种的遗传背景下,比较Rht3基因在纯合、杂合及高秆等位基因rht3纯合时,小麦植株的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除矮化株高外,Rht3基因具有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缩短穗颈长度、降低千粒重的遗传效应。4个品种平均,Rht3基因在杂合和纯合时,比rht3纯合时,每穗粒数分别增加21.90%和26.11%;千粒重分别降低14.9%和29.04%;株高分别降低26.69%和45.14%。此外,Rht3基因在矮化株高的同时还缩短胚芽鞘和第一叶长度,并且胚芽鞘和第一叶长度的缩短幅度与株高的矮化幅度呈显著正相关。文章进一步讨论了Rht3基因在杂种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 相关文献
[1]小麦同源染色体4B控制株高遗传差异的研究. 周文春,赵寅槐,顾铭洪. 1993
[2]小麦株高QTL Qph.nau-5B的效应评价. 韩玉洲,张勇,杨阳,顾正中,吴科,谢全,孔忠新,贾海燕,马正强. 2021
[3]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 赵涵,陈佩度,赵寅槐,马正强,刘大钧. 2002
[4]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钟少斌,张德玉,姚景侠,李松涛,张忠廷,王斌. 1993
[5]玉米雄穗主要性状研究进展. 贾波,谢庆春,蒋学祥,沈业松,刘畅. 2016
[6]Ta1核不育基因对杂种一代的遗传效应. 陆维忠. 1985
[7]蚕豆6*6双列杂交子代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赵娜,缪亚梅,薛冬,葛红,陈满峰,顾春燕,汪凯华,王学军. 2020
[8]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 袁建华,陈艳萍,张跃中,陈静. 2005
[9]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许乃银,邹奎,陈旭升,肖松华,狄佳春,刘剑光. 2005
[10]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基因的遗传效应. 王述彬,刘金兵,潘宝贵. 2006
[11]陆地棉低毒Bt基因对棉铃虫抗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 2016
[12]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 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张保龙,杨郁文,徐英俊,姚姝. 2007
[13]温度对番茄花叶病毒(TOMV)增殖及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变化的影响. 许仁林,易琼华. 1989
[14]以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江苏主栽粳稻品种“淮稻5号”黑条矮缩病抗性. 李爱宏,潘存红,戴正元,肖宁,余玲,李育红,张小祥,张洪熙,潘学彪. 2012
[15]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和Pi2的抗谱差异及与Pi1的互作效应. 戴正元,潘存红,陈夕军,余玲,张晓祥,李育红,肖宁,龚红兵. 2013
[16]色素原基因定位及其与广亲和基因之间物理距离的研究. 盛生兰,余波,李闯,陆驹飞. 2008
[17]与粳稻BT型细胞质育性恢复基因连锁的实用SSR标记的筛选. 程保山,洪德林,万志兵,郭媛. 2011
[18]一组水稻卷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性状研究. 左示敏,张亚芳,潘存红,王龙平,冯凡,马玉银,潘学彪. 2011
[19]水稻广亲和基因近等基因系代换片段长度检测及其利用. 余波,吴远雨,吉华利,张艳琼,陆驹飞. 2008
[20]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 汪保华,王为,庄智敏,朱新宇.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作者:赵祥强;杨学明;王军;张宏根;梁国华;顾铭洪
关键词:水稻;株型;转基因;高产育种
-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作者:周桂华;周建农;许才明;朱方林;李德新;王苏
关键词:苏北;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
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作者: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王书文
关键词:小麦;穗部性状;配合力;遗传力
-
糯小麦种质资源H9908的评价与利用
作者:姚金保;杨学明;姚国才;王艳平;王书文;赵寅槐;钱存鸣
关键词:糯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淀粉品质
-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作者: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王书文
关键词:糯小麦;农艺性状;配合力
-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作者:姚金保;王书文;姚国才;杨学明
关键词:小麦;产量因素;遗传
-
糯小麦Wx基因的遗传特性
作者: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王书文
关键词:糯小麦;Wx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