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2002年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作英 1 ; 王晓鸣 2 ; 晋齐鸣 3 ; 李亚军 4 ;

作者机构: 1.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4.奥瑞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东北地区

期刊名称: 杂粮作物

ISSN: 1003-4803

年卷期: 2003 年 23 卷 04 期

页码: 51-52

摘要: 2 0 0 2年 9月中旬 ,对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实地调查 ,结果发现 ,黑龙江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 44万hm2 ,主要感病品种有白单 31号、龙单 1 9号 ,平均发病率分别为70 %、5 7% ;吉林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 60万hm2 ,主要感病品种有吉单 2 0 9、掖单 44、登海 1号、东单 60、丹 638、丹 639等 ,其中一些品种平均发病率达 5 0 %以上 ,个别地块高达90 % ;辽宁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 3.3万hm2 ,主要感病品种有沈单 1 6号、丹 638、丹639、丹 30 4 0等 ,沈单 1 6号在本溪市卧龙镇平均发病率达 5 7%。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累计 1 0 7万hm2 ,以产量 75 0 0kg/hm2 计算 ,直接损失玉米 1 .2亿kg ,农民减少收入960 0万元 (按玉米收购价 0 .80元 /kg计算 )。

  • 相关文献

[1]东北不同生态区域新型耕作模式玉米产量差异. 李瑞平,白氏杰,谢瑞芝,王克如,罗洋,侯鹏,明博,郑洪兵,刘武仁,王浩,李少昆. 2019

[2]玉米丝黑穗病带菌现象的发现与验证. 檀国庆,邢跃先,徐明良,晋齐鸣,李晓辉,吴凤新,王玉贞,蔡鑫茹,才卓. 2009

[3]2001~2004年国家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组参试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李红,晋齐鸣,王云龙,宋淑云,张伟. 2009

[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李莉,邢跃先,赵贤容,王丕武,檀国庆. 2012

[5]玉米丝黑穗病侵染率与发病率关系的PCR检测分析. 邢跃先,檀国庆,李晓辉,郝文媛,吴凤新,王玉贞,蔡鑫茹. 2007

[6]出苗后干旱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邢跃先,李凤海,吴凤新,檀国庆. 2007

[7]玉米丝黑穗病接种浓度的研究. 邢跃先,李凤海,檀国庆. 2007

[8]玉米丝黑穗病苗的快速鉴定. 马鹏,刘子玥,吕亚楠,张延明,晋齐鸣,贾娇. 2014

[9]叶片DNA对玉米丝黑穗病研究的可靠性. 邢跃先,吴凤新,蔡鑫茹,王玉贞,王德勇,金明霞,檀国庆,马立娜. 2008

[10]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李莉,贾立辉,朴红梅,檀国庆,王丕武. 2008

[11]玉米杂交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李红,晋齐鸣,刘金文,张伟,孟灵敏,苏前富,赵振伟,王立新,隋晶. 2017

[12]不同浓度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分析. 孟玲敏,梁晓斐,贾娇,吴宏斌,张伟,白雪,苏前富,刘明会. 2022

[13]7.5%克·戊醇(双全)种衣剂防治玉米高感品种丝黑穗病试验. 晋齐鸣,孙永吉,沙洪林,李红,宋淑云,张伟. 2004

[14]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周旭东,王富成,贾振宇. 2008

[15]玉米杂交种(组合)和自交系对三病一虫多抗、兼抗性鉴定评价简报. 姜晶春,窦永红. 1999

[16]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研究进展及抗病品种选育. 孙志超,刘文国,杨维国,邢跃先,才卓,荆绍凌,周旭东. 2007

[17]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晋齐鸣,骈跃斌,宋淑云,李红,沙洪林,张伟. 2004

[18]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宿子泉,王丽英,于明彦. 2008

[19]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武海峰,肖刚,李红,周世艳,冯鸷. 2004

[20]四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卢宗志,刘洪涛.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