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黄春艳 1 ; 郭玉莲 1 ; 王宇 1 ; 黄元炬 1 ; 朴德万 1 ; 苏保华 1 ; 徐充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哈尔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翻耕;免耕;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32 期

页码: 37-42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翻耕和免耕模式下玉米田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将0~5、5~10、10~15、15~20、20~25、25~30 cm 6个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分别装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60 d后调查杂草种类和数量,计算种子库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结果]翻耕玉米田共有杂草15科24种,免耕玉米田有15科23种,其中19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玉米田均有分布,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藜、铁苋菜、龙葵和马唐,杂草类型上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玉米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为4 292.4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玉米田总密度为3 337.0粒/m2,主要分布在15~20、20~25 cm土层,其中藜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的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25~30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藜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cm土层,而在翻耕田各土层呈较均匀分布。[结论]明确了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为农田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 盖志佳. 2024

[2]施肥对玉米田植物线虫群落组成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刘伟,许艳丽,潘凤娟. 2011

[3]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的研究. 潘亚清. 2006

[4]寒地玉米田套养大鹅高效种养技术. 孙中义,刘娣,何鑫淼,王文涛,康庆华,冯艳忠,陈赫书,于晓龙,张海峰,彭福刚,赵小川. 2020

[5]黑龙江玉米田种养结合生态养鸡配套技术. 孙中义,刘娣,何鑫淼,王文涛,康庆华,冯艳忠,陈赫书,于晓龙,张海峰,彭福刚,赵小川,杨帆. 2020

[6]寒地玉米田养鹅种养结合综合配套技术. 孙中义,刘娣,何鑫淼,王文涛,康庆华,冯艳忠,陈赫书,于晓龙,张海峰,彭福刚,赵小川. 2019

[7]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刘颖,罗宝君,王连霞,王立达,刘洋,李青超,王振营. 2021

[8]烟嘧·莠去津和硝磺草酮·莠去津防除玉米田间杂草. 王佰成,孟祥海,张星哲,杨冰,王文慧,傅迎军,王延锋. 2023

[9]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与碳平衡特征. 龚振平,朱捷,宋秋来,马春梅,李中韬. 2015

[10]康施它(Cornstar)防除玉米田杂草的试验研究. 王洪武. 2004

[11]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对策. 赵秀梅,刘洋,谭可菲,柴丽丽. 2011

[12]黑龙江省玉米田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春艳. 2014

[1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瓢虫发生动态. 赵秀梅,王立达,郑旭,李青超,王连霞,兰英,刘悦,刘洋,刘颖,王振营. 2024

[14]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15]水稻育秧棚中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探讨及展望. 赵海红. 2014

[16]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17]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18]生物除草剂新发展及其在大豆田除草上的应用. 刘爱群,刘伟婷,张敬涛,宋洁,许艳丽. 2013

[19]水稻育秧棚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上的综合利用. 赵海红. 2014

[20]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盖志佳,吴嘉彧,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赵桂范,陈磊,吴俊江.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