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品种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臣 1 ; 王永徐 1 ; 邱天越 1 ; 叶夏芳 1 ; 崔鹏 1 ; 陆国权 1 ;

作者机构: 1.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甘薯;香味组分;营养成分;品种

期刊名称: 中国粮油学报

ISSN: 1003-0174

年卷期: 2019 年 34 卷 02 期

页码: 45-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12个不同加工类型甘薯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其烘烤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和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探究甘薯香味在甘薯品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甘薯干率与芳香族类呈显著正相关性,氨基酸含量与醇类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中醇类和酮类少于其他类型。在12个品种中,发现苯乙醛、苯甲醛、葵醛、β-愈创木烯和石竹烯为甘薯香味共有组分。经过主成分分析,淀粉、氨基酸和粗脂肪变化量对甘薯香味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0.869、0.680、0. 645,结果证实美拉德反应和脂肪热降解是甘薯香味形成的重要途径。

  • 相关文献

[1]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 孙富年,黄元射,李明,杨春贤,傅玉凡,谢一芝,张启堂. 2008

[2]宁紫薯2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马佩勇,贾赵东,边小峰,苏兴智,王维屯. 2016

[3]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谢一芝,贾赵东,郭小丁,马佩勇,边小峰,苏兴智,徐宗进. 2015

[4]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渝薯99”的选育及其应用分析. 曾令江,傅玉凡,杨春贤,陈其恒,张玲. 2014

[5]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易中懿,汪翔,徐雪高,秦建军,陆建珍,戴起伟. 2018

[6]不同品种甘薯叶片和块根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张文婷,钮福祥,孙健,朱红,岳瑞雪,张毅,王洪云,徐飞. 2020

[7]甘薯新品种苏渝76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谢一芝,吴纪中,戴起伟,张黎玉,邱瑞镰,张启堂,付玉凡. 2002

[8]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及系谱分析. 谢一芝,贾赵东,边小峰,马佩勇,禹阳,郭小丁. 2021

[9]甘薯新品种苏薯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4

[10]甘薯新品种苏薯1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尹晴红. 2009

[11]甘薯新品种苏薯11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贾赵东. 2007

[12]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3

[13]高产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渝苏8号’的选育研究. 傅玉凡,谢一芝,杨春贤,曾令江,廖志华,张启堂. 2016

[14]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皖苏178的选育和主要品质性状. 夏家平,谢一芝,韩杨,刘小平. 2013

[15]甘薯品种宁薯192的高产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 2006

[16]甘薯新品种苏薯28的选育研究. 马佩勇,贾赵东,边小峰,禹阳,郭小丁,谢一芝. 2016

[17]甘薯新品种苏薯9号的选育及其高产生理特性. 谢一芝,吴纪中,张黎玉,戴起伟. 2002

[18]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2

[19]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边小峰,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谢一芝. 2014

[20]甘薯新品种苏薯1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