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盐化草甸土和黑土型水田土壤连续深耕改土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秋菊 1 ; 刘峰 2 ; 焦峰 3 ; 孙兵 4 ; 郭中原 ; 常本超 1 ; 张劲松 1 ; 高中超 1 ; 姜辉 2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作物;物理性质;水田;深耕;化学性质;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7 年 33 卷 22 期

页码: 152-15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深耕在不同类型水田土壤上的改土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应用自主研发水田深耕犁,在黑土和盐化草甸土上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1)黑土深翻区增产7.28%~8.37%,浅翻区增产6.02%~7.72%,盐化草甸土深翻区和浅翻区与旋耕相比第1年水稻产量差异不大;第2年减产9.96%~11.03%;2)翻耕促进黑土土壤养分均一化,耕作层土壤养分降低不明显,土层间养分含量差异变小,盐化草甸土深耕后造成表层养分浓度降低,0~20 cm土层浅翻区和深翻区土壤有机质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57和6.68 g/kg,全氮分别下降0.24和0.29 g/kg,碱解氮0~1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降低2.31和11.52 mg/kg,pH值明显增加,0~30cm土层交换性Na+浓度增加;3)与对照相比,浅翻和深翻降低了黑土下层土固相比率、容重,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10~2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比对照分别降低4.23%和3.23%,土壤容重下降0.09 g/cm3和0.08 g/cm3,通气系数分别提高3.04倍和3.42倍,透水系数提高1.71倍和1.14倍;>20~30 cm土层深翻区土壤固相比率降低1.86%,通气系数和饱和透水系数比对照提高0.86倍和1.87倍;盐化草甸土浅翻区和深翻区均有增加下层土固相率和容重,降低通气、透水性的趋势。盐化草甸土水田不适合深耕,黑土型水田土壤深耕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

  • 相关文献

[1]有机物料深耕还田改善石灰性黑钙土化学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王秋菊,高中超,焦峰,刘峰,常本超,刘颖. 2015

[2]黑土立体休闲技术改土增产效果. 王秋菊,刘峰,高中超,贾会彬,张劲松,张春峰,常本超,姜辉. 2017

[3]深翻结合心土与不同改土物料混合改良白浆土的效果. 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张立波,匡恩俊,王庆胜,刘俊刚,高雪冬. 2018

[4]稻壳深施对碱土物理性质和苜蓿产量的影响. 高中超,中本和夫,王秋菊,刘峰,陈积山,李明风,匡恩俊,王雪杨,新家宪. 2014

[5]黑土稻田连续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大田试验. 王秋菊,高中超,张劲松,常本超,姜辉,孙兵,郭中原,贾会彬,焦峰,刘峰. 2017

[6]有机物料深耕还田改善石灰性黑钙土物理性状. 王秋菊,高中超,常本超,刘峰. 2015

[7]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8]三江平原低湿地水田土壤理化特性及暗管排水效果. 王秋菊,刘峰,常本超,韩东来,隋玉刚,杨兴玉,陈海龙,新家宪,刘艳霞,焦峰. 2017

[9]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刘峰,焦峰,常本超,姜辉,宫秀杰. 2019

[10]深耕修复除草剂污染土壤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高中超,王秋菊,张劲松,刘峰. 2017

[11]白浆土秸秆心土还田研究. 朱宝国. 2021

[12]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李婧阳,刘鑫,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凯,姜辉,常本超. 2021

[13]心土间隔混层技术改善白浆土理化性质提高大豆产量. 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匡恩俊,张立波,高雪冬,王庆胜,刘俊刚,王宇先. 2019

[14]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和危害及治理措施. 高中超,孙磊,王丽华,李伟群,宋柏权,张俐俐,杜春影. 2019

[15]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作物产量与养分平衡特征. 郝小雨,周宝库,马星竹,高中超. 2015

[16]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高海河,刘宏金,高维常,刘勤,钱春荣,靳拓,严昌荣. 2021

[17]心土培肥犁改良瘠薄土壤的效果. 王秋菊,刘峰,高中超,姚春雨,张劲松,常本超,高盼,张春峰,贾会彬. 2016

[18]叶面喷硒对不同作物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 2018

[19]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影响作物产量的光合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张春雨,李彦生,于镇华,刘俊杰,王光华,刘晓冰,吴俊江,殷奎德,金剑. 2021

[20]植物体内硫素的生理功能及作用研究进展. 高中超,张喜林,马星竹.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