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产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31号的选育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唐容 1 ; 代文东 2 ; 张超 1 ; 王少铭 1 ; 黄泽素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2.贵州油菜研究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31号;选育;恢复系;隐性核不育

期刊名称: 贵州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选育适宜长江上游种植的产量高、含油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双低油菜杂交种,满足长江上游复杂生态条件对双低油菜品种的需求。【方法】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自育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黔油6AB为母本、自育优良双低高含油量恢复系11-4490为父本,围绕高产高油优质多抗的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油菜新品种的育种目标进行选育。【结果】在2014—2016年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上游区)中,2015年和2016年黔油31号油菜籽产量分别为194.36 kg/667m~2和178.17 kg/667m~2,分别较对照(南油12)增产11.78%和15.65%,达极显著水平;综合2年试验结果,22个点次中17个点增产,油菜籽平均产量186.26 kg/667m~2,比对照增产13.72%。生育期205.9 d,比对照早熟0.2 d;株高193.00 cm,有效分枝数7.0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9.25个,角粒数18.78粒,千粒重4.10 g。黔油31号芥酸、硫甙和含油量分别为0.2%、25.59μmol/g和44.33%。【结论】黔油31号于2019年6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已在贵州大面积推广种植,其苗期生长势较强,成熟一致性好,分枝性较强,抗倒性较强,抗病性中等,丰产性好,品质达双低标准。适宜在贵州、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勉县等长江上游冬油菜主产区或相似区域秋季种植。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恢复系材料2188R的选育. 冉光权. 2006

[2]优质高含油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2号的选育. 唐容,黄莎,代文东,王璐璐,张超,黄泽素. 2020

[3]甘蓝型高油分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的选育与应用. 晏伟,杨德政,秦信蓉,程尚明,赵军,王丹丹,罗雯,鲍坤,喻时周. 2024

[4]甘蓝型油菜早熟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 3361 AB的选育及应用. 邹芳,喻时周,秦信蓉,赵云. 2014

[5]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数207AB的选育及遗传. 杜才富,侯国佐. 1997

[6]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0号的选育. 黄泽素,代文东,杨晓容,李德珍,唐容. 2011

[7]甘蓝型油菜双低高含油量恢复系017R的选育. 何惠萍. 2008

[8]甘蓝型油菜优良恢复系HF16-1400R的选育及应用. 何惠萍,侯燕,侯国佐,侯剑. 2013

[9]杂交水稻重粒恢复系创制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杨占烈,伍祥,甘雨,向关伦,陈文强,石邦志,郭慧,黄宗洪,潘建慧. 2019

[10]三北98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母本的适宜密度. 程国平,刘宣强,赵继献,安兴智,李继智,何恒. 2013

[11]油研10号大面积制种F_1代不育株率和异型株率控制技术. 胡腾文,李正强. 2006

[12]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357AB的选育与应用. 林卫红,王华,王海林. 2010

[13]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研究. 王仙萍,郭平. 2005

[14]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隐性核不育恢复系8274R的选育. 邵明波,李风华,白俊霞. 2012

[15]甘蓝型隐性上位核不育系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85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陈芝能,曾章丽,张瑞茂,曾章容,李敏,张敏琴,陈大伦. 2021

[16]甘蓝型油菜隐性胞核不育材料双低转育研究. 王华,侯国佐,赵继献. 1993

[17]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籽粒成熟特性研究. 王华,汤晓华. 2000

[18]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86AB的选育. 张瑞茂,陈大伦,李敏,胡腾文. 2011

[19]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8A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张瑞茂,陈大伦,汤晓华,李敏. 2007

[20]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237 AB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赵继献,任廷波,程国平,王华,汤晓华.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