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林 1 ; 林清霞 1 ; 张应根 1 ; 陈键 1 ; 王丽丽 1 ; 余文权 1 ; 尤志明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

关键词: 铁观音;乌龙茶;香气成分;模式识别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253-2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 相关文献

[1]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影响. 陈林,陈键,陈泉宾,张应根,宋振硕,王丽丽,尤志明. 2014

[2]提高铁观音产量、品质的施肥技术研究. 张文锦,杨如兴,陈常颂,张应根. 2000

[3]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中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杨卫,尤志明. 2012

[4]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张应根,宋振硕,陈林,陈键,王丽丽,项丽慧. 2023

[5]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邬龄盛,王振康,尤志明. 2013

[6]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尤志明. 2012

[7]适制乌龙茶品种新梢主要品质化学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陈林,宋振硕,陈键,王丽丽,余文权,尤志明. 2018

[8]新选308与铁观音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陈常颂,钟秋生,林郑和,陈志辉,游小妹,陈荣冰. 2013

[9]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宋振硕,项丽慧,余文权,尤志明. 2020

[10]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 陈林,余文权,张应根,项丽慧,王丽丽,尤志明. 2019

[11]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 陈荣冰,游小妹,黄福平,陈常颂. 2004

[12]新旧工艺制成铁观音的品质化学比较. 高水练,林郑和,郝志龙,陈梁城. 2004

[13]6个铁观音杂交创新种质筛选鉴定. 游小妹,林郑和,陈志辉,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 2018

[14]4种风味铁观音的滋味成分分析. 陈键,宋振硕,王丽丽,陈林. 2018

[15]不同种植年限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李艳春,叶菁,王义祥. 2021

[16]安溪铁观音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吴志丹,江福英,陈玉真,张磊,杨如兴,尤志明. 2021

[17]铁观音茶树不同叶位和氮肥用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戴春山,孔庆波,张青,章明清,李娟. 2014

[18]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状况. 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张磊,李刚. 2018

[19]不同矮化修剪技术对铁观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芝芝,张磊,吴民亿,杨如兴. 2012

[20]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成效分析. 杨如兴,王文建,张磊,黄东方,吴民亿,钟臻安,陈芝芝.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