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我国亚麻分子育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康庆华

作者: 康庆华 1 ; 关凤芝 1 ; 王玉富 2 ; 路颖 1 ; 李建英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2.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长沙,41006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研究所,大庆,15000

关键词: 亚麻;分子育种;抗逆基因;转基因作物

会议名称: 第一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农学会

页码: 90-95

摘要: 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理论和研究概况: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周光宇在DNA片段杂交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大豆,玉米,棉花、亚麻等作物,我所的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是利用该技术育成的,其在生产上已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和超亲性;转基因技术在近20年得到迅猛发展,从1996年到2004年,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从170万公顷发展到8100万公顷,目前国际上被批准商品化生产的53个转基因品种中就包括亚麻的一个品种.亚麻在我国种植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亚麻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至2004年,总体产业规模仅次于俄罗斯而跃居世界第二;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而目前我国的亚麻品种水平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抗逆性方面更差.所以本文在抗除草剂、抗病及抗环境胁迫方面论述了抗逆基因在亚麻育种中应用的进展和展望,同时也期望那些目前已被克隆到的抗逆基因能够被成功和有效的应用于亚麻育种.但由于受基因知识产权及国家对亚麻科研投入少等因素所限,我国亚麻分子育种工作严重受阻,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支持或协作,以提高我国的亚麻品种水平,推动我国亚麻产业进一步发展.

分类号: S563.2

  • 相关文献

[1]我国亚麻分子育种. 康庆华,关凤芝,王玉富,路颖,李建英. 2005

[2]中国亚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康庆华,关凤芝,王玉富,李建英,焦洪双,路颍,吴广文,宋宪友,杨学. 2006

[3]干旱胁迫下大豆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 王伟威,林浩,唐晓飞,魏崃,董兴月. 2014

[4]大豆核因子GmNF-YA13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翟莹,李铭杨,张军,于海伟,李珊珊,孙天国,赵艳,兰红宇. 2023

[5]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几点看法. 雷勃钧. 2000

[6]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 2001

[7]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的探讨. 王彤彤,孟英,张喜娟,唐敖,孙兵,王春艳. 2011

[8]巴西转基因作物发展动态综述. 于晓光. 2013

[9]美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动态综述. 吴俊彦. 2012

[10]整体透明技术的改进及亚麻多胚的观察. KANG QiNG-hua,康庆华,XU Han,徐涵. 2011

[11]浅谈中国纤维亚麻的现状与建议. 戴世秀. 2006

[12]利用分子辅助技术建立亚麻核心种质库研究. 关凤芝. 2010

[13]获得无融合生殖亚麻种子方法的研究. 康庆华,Kang Qinghua,Xu Han,徐涵,Guan Fengzhi,关凤芝,张树权,Zhang Shuquan,孙中义. 2019

[14]亚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意义与进展. 康庆华,KANG Qing-hua,XU Han,徐涵,ZHANG Shu-quan,张树权,孙中义,SUN Zhong-yi,陈晶,CHEN Jing. 2017

[15]多胚亚麻抗冷基因转化. KANG Qing-hua,康庆华,GUAN Feng-zhi,关凤芝,XU Han. 2013

[16]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 2005

[17]航天搭载分子育种大豆品种合农89. 张振宇,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郭美玲,郑天琪,吴秀红,王成. 2020

[18]分子育种技术在肉牛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丁丽艳,殷元虎,韩永胜,宋斌,丁得利,李同豹,孙芳. 2018

[19]种猪育种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田明,冯艳忠,王文涛,张海峰,陈赫书,何海娟,刘娣,何鑫淼. 2020

[20]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在反刍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林秀蔚,韩永胜,王洪宝,丁得利,刘文,姚美玲,李青莹,王艳菲,朱元芳.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