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薯育种与甘薯产业发展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马代夫

作者: 马代夫 1 ; 李洪民 1 ; 李秀英 1 ; 谢逸平 1 ; 李强 1 ;

作者机构: 1.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徐州,221121

关键词: 甘薯;育种;产业发展

会议名称: 全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3-10

摘要: 甘薯育种与甘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和甘薯育种的发展概况,提出服务于甘薯产业发展的甘薯育种方向.我国甘薯栽培面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种植面积较大,1978年至1985年面积下降较快,此后一直较为稳定.甘薯单产则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逐年提高,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7t/hm2提高到20t/hm2,相当于世界单产平均水平的140﹪.甘薯的消费也由作为粮食和饲料,成为重要的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原料,并逐步向效益型经济作物转变,更有成为新型能源作物的趋势.不同薯区甘薯产业的发展不同,北方薯区以淀粉加工业为主,长江中下游薯区主要作为饲料,南方薯区的食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甘薯育种取得了巨大成就,甘薯品种呈现出多元化、专用型,为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抗病能力以及综合性状等均在国际上居于先进地位,引起世界的瞩目.甘薯育种目标总的趋势是产量始终是重要的指标,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抗病性由单抗到多抗,用途由兼用到专用.根据我国高产品种较多、适合产业化发展的专用特色品种较少的状况,笔者提出"十一五"期间甘薯育种最重要的方向仍为抗病高淀粉型品种,此类品种可用于淀粉加工、燃料乙醇生产等;其次为食用和加工用的营养型品种、提取色素用的特殊品种以及蔬菜用品种等.要实现甘薯育种的突破要调整育种目标,改变组织形式,强化育种材料的丰富和技术方法的改进,建立育种家与企业家互动的机制.甘薯育种和甘薯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大对甘薯科研投入.

分类号: S531`S33

  • 相关文献

[1]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甘薯产业和学科发展. 蒋玉峰,马代夫. 2016

[2]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钮福祥,谢逸萍,唐君,李洪民. 2012

[3]长江中下游薯区品种区域试验概况和产业发展建议. 邱军,李育明,卢跃华,王大一,孙明芳. 2005

[4]我国甘薯产业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基于全国627户农户问卷调查. 钮福祥,马代夫,戴起伟,孙健,蒋玉峰,徐飞,岳瑞雪,朱红. 2012

[5]高抗茎线虫病高淀粉育种材料的鉴定和利用. 李秀英,马代夫,李洪民,谢逸萍,李强,周忠. 2005

[6]江苏省甘薯育种进展和展望. 戎新祥,王庆南,赵荷娟. 2000

[7]甘薯及近缘野生种耐病毒特性鉴定. 李洪民,邢继英,马代夫,谢逸萍,李强. 2003

[8]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易中懿,汪翔,徐雪高,秦建军,陆建珍,戴起伟. 2018

[9]中国淀粉型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 2019

[10]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及系谱分析. 谢一芝,贾赵东,边小峰,马佩勇,禹阳,郭小丁. 2021

[11]甘薯近缘野生种资源的杂交亲和性评价及利用. 谢一芝,吴纪中,戴起伟,张黎玉,尹晴红,邱瑞镰. 2003

[12]甘薯新品种“彭苏2号”的选育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张启堂,谢一芝,郭小丁,曾志明,贾赵东. 2016

[13]高产优质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4号’的选育研究.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郭小丁,谢一芝. 2016

[14]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戴红君,戴起伟. 2012

[15]学习贯彻落实《种子法》 促进科研和科技产业的新发展. 顾双平,成辉. 2004

[16]关于加速推进江苏省沿江地区裸大麦生产发展的思考. 刘建. 2015

[17]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及发展对策. 周汝琴,王甫同,唐义军,杨力,杨凌,吴祥,王辉,葛兆建. 2017

[18]建立多元集约生态型种植模式,实现特粮特经产业高效发展——关于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建. 2015

[19]丰县毛木耳产销调查与发展思考. 汪彩云,李勇. 2010

[20]盐城沿海地区发展羊角椒产业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吴春,遇宝林,梅燚,徐国禾,邓晔,郑佳秋,王美玲.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