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曹宏鑫

作者: 曹宏鑫 1 ; 金之庆 1 ; 石春林 1 ; 葛道阔 1 ; 朱传宝 2 ; 高亮之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210014

2.山东省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聊城,252000

关键词: 作物模型;数字农业;数字化栽培

会议名称: 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页码: 438-442

摘要: 农业模型是"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作物模型是农业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作物模型技术初创、发展、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稻、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的形成以及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原理、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回顾与分析了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研究过程与创新点等,同时列举了其在全国范围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思路.1984-198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水稻生态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与系统工程研究",高亮之先生等完成的水稻计算机模拟模型(RICEMOD)成为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奠基性工作,1986-1990年在农业部资助下进行"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水稻高产栽培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的研究",1990-1992年继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水稻生理生态系统及其决策最优化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分类号: S31`S126

  • 相关文献

[1]数字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 张春雷,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许金芳,刘奇勇,高亮之. 2005

[2]数学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 曹宏鑫,张春雷,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许金芳,刘奇勇,高亮之. 2005

[3]数字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 . 2005

[4]光温要素对水稻群体茎蘖增长动态影响的分析及模拟. 王萌萌,杨沈斌,江晓东,王应平,陈德,黄维,于庚康,石春林. 2016

[5]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的水稻产量预报研究. 李秉柏,田翠玲,王志明,黄晓军,郑有飞. 2006

[6]作物模型发展探讨. 曹宏鑫,赵锁劳,葛道阔,刘永霞,刘岩,孙金英,岳延滨,张智优,陈煜利. 2011

[7]ASAR数据与水稻作物模型同化制作水稻产量分布图(英文). 杨沈斌,申双和,李秉柏,谭炳香,李增元. 2009

[8]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估产方案. 申双和,杨沈斌,李秉柏,谭炳香,李增元. 2009

[9]冬小麦生物量卫星遥感估测研究. 庄东英,李卫国,武立权. 2013

[10]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参数调整动态估测夏玉米生物量. 李卫国,顾晓鹤,王尔美,陈华,葛广秀,张琤琤. 2019

[11]土地生产力模型(PS123)的校正和验证. 刘洪,郭文利,宇振荣. 2005

[12]基于气候变化的作物模型研究态势分析. 郭婷,任妮,贵淑婷,马剑凤,曹静. 2017

[13]设施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发展探讨. 张智优,陈兵林,刘岩,曹宏鑫. 2010

[14]数字化农业气象学. 高亮之. 2003

[15]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典型案例的启示与思考-以苏州市为例. 何其全,张青,任志强,李跃文,朱琳,季方芳. 2023

[16]“5S”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浅谈. 周千,李秉柏,程高峰. 2009

[17]盐城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 王美玲,邓晔,张骁,于爱华,吴春. 2024

[18]生物信息学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静,杜建厂. 2014

[19]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发展探讨. 赵锁劳,葛道阔,张文宇,刘永霞,刘岩,陈昱利,宣守丽,孙金英,岳延滨,张智优,沙依然,张伟欣. 2012

[20]国际农业模型研究的新进展. ^A高亮之.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