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鱼类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作者: 孙效文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水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北京哈尔滨150070

关键词: 鱼类种子工程;遗传育种;分子标记;技术创新

会议名称: 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页码: 20-20

摘要: 本文报道鲤雌雄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子代经济性状存在一个曲线的相关关系,获得最优子代的雌雄亲本关系存在一个“阈值”,基于此“阈值”理论建立了基于雌雄亲本遗传距离的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并设计了计算机选择育种软件;本文也在11个鲤鱼家系中对多种经济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依据高紧密连锁的QTL结果,分析了这些QTL基因座杂合基因型与纯合基因型对性状形成的意义,结果显示:决定鲤鱼经济性状的所有QTL存在一个平衡:即具有正效应杂合基因座的数量与纯合基因座数量间是平衡的(杂合优势基因座~60%,纯合优势基因座~40%),基于这个平衡理论,设计了基于经济性状 QTL结果的分子育种技术,也设计了此育种技术的计算机选种软件,同时,通过几个镜鲤家系中的大个体与小个体的基因型检测,证实个体生长速度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符合上述平衡理论。

分类号: S961

  • 相关文献

[1]我国淡水养殖鱼类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Zou Gui-wei,邹桂伟. 2012

[2]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刘福平,白俊杰. 2008

[3]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张世勇,傅洪拓,乔慧,孙盛明. 2013

[4]半滑舌鳎基因组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Chen Songlin,陈松林,Shao Changwei,邵长伟. 2012

[5]大菱鲆良种选育进展及育种策略分析. Ma Aijun,马爱军. 2012

[6]鱼类种子工程现状、发展与展望. Lei Jilin,雷霁霖. 2012

[7]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技术的互动探究. 孙怀亮. 2018

[8]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中国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探析. 岳冬冬,李旭君,郭艳宇,赵娜,张明,方海,阮雯,纪炜炜. 2019

[9]深远海养殖工船的优势及创新技术. 房熊,徐志强. 2023

[10]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 岳冬冬,王鲁民,郑汉丰,唐峰华,张寒野. 2014

[11]当前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现状和发展趋势. 谢营梁,李励年,徐吟梅. 2004

[12]牙鲆雌核发育近交系、杂交系的遗传分析与生长比较. 朱以美,王桂兴,王玉芬,姜宏波,刘海金. 2014

[13]基因编辑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曹宝瑞,黄天晴,谷伟,刘恩慧,王高超,潘玉财,王炳谦,徐革锋. 2024

[14]罗氏沼虾大规模家系构建与培育技术研究. 杨国梁,王军毅,孔杰,罗坤,杨翠华,宫金华,张宇飞,高强. 2008

[15]长江下游地区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长忠,李忠,梁宏伟,呼光富,吴勤超,邹桂伟,罗相忠. 2009

[16]杂种优势理论技术研究及在鲤鱼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佟雪红,缪为民,董在杰,袁新华,岳春梅,林连生. 2007

[1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大重点学科领域介绍之三水产遗传育种领域. 王清印. 2008

[18]基于微卫星标记的5个尼罗罗非鱼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梁宏伟,李忠,罗相忠,王长忠,呼光富,邹桂伟,杨永铨. 2009

[19]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徐钢春,徐跑. 2011

[20]3个不同地理群体黑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杨慧荣,江世贵,周发林,龚世园.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