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与基因定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ZHANG Qi-Jun

作者: ZHANG Qi-Jun 1 ; 张启军 2 ; LIAO Hui-Min 1 ; 廖慧敏 3 ;

作者机构: 1.Institute of Food Crop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

3.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

关键词: 籼稻;叶夹角;激素敏感性;基因定位

会议名称: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遗传学会

页码: 64-65

摘要: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主食,其高产稳产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优良株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已报道的水稻理想株型模式都要求后期功能叶夹角较小且挺直,这样利于植株提高光合效率和增加产量.本研究对来源于泰国香籼"Khao Dawk Mali105"辐射诱变产生的一份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的突变体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SER的株型在整个生育期中表现为前期较披散,后期(5叶1心)叶夹角变小、直立的有利于群体光合与产量提高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虽然后期性状与水稻D1基因表达性状类似,但SER突变体对赤霉素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不敏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标记RM3437和RM5454之间,距离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M和1.ScM,而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通过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和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分类号: S511.210.1

  • 相关文献

[1]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和基因定位. 廖慧敏,张启军,秦海龙,夏士健,宗寿余,高艳红,吕川根. 2014

[2]籼稻9311HR-T显性高秆基因的初步定位. 陈仁霄,ZHANG Suo-bing,张所兵,朱镇,赵凌,张亚东,王才林. 2008

[3]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王军,李洪涛,许瀚元,李景芳,祝庆,迟铭. 2020

[4]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2007

[5]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Tang Linghua,汤陵华,Sun Jiaxiang,孙加祥,Udatsu Tetsuro,宇田津徹朗,Sato Youitiro,佐藤洋一郎. 2007

[6]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I.早熟同型系的发生及其规律. 陈秀兰,柳学余. 1999

[7]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8]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Ⅱ.早熟同型系与籼稻生态类型的关系. 陈秀兰,杨鹤峰,何震天,韩月澎,柳学余. 2001

[9]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 Ⅲ.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不同系谱亲缘的关系. 陈秀兰,杨鹤峰,何震天,韩月澎,柳学余. 2002

[10]籼型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庭木,王多明,吕孝财,方兆伟,樊继伟,潘启民,徐大勇. 2010

[11]新型优质籼稻不育系玉-08A主要特征特性. 虞秋成,黄宝才,张支明,徐国沾,蒋振华. 2004

[12]天丰优269的特征特性与栽培制种技术. 孙明法,刘玉春,唐红生,王爱民,任仲玲. 2007

[13]籼稻复交F_1花药培养力的提高技术. 刘凯,唐红生,严国红,孙明法. 2017

[14]提高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绿苗分化率的研究. 刘凯,唐红生,严国红,孙明法. 2016

[15]具有广亲和酶谱特征水稻品种的亲和性. 傅春霞,谭秀云,纪风高. 1991

[16]粳籼稻两个亚种成熟胚组织培养与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 王萍,徐大勇,王罡,季静. 2007

[17]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1989

[18]利用桥梁亲本提高籼稻杂种F_1花培再生率. 刁立平,Chu Qiren. 2005

[19]猪粪沼液对籼稻农艺性状、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陈应江,杨智青,金崇富,时凯,陈长宽,封功能,李洪山. 2019

[20]猪粪沼液替代尿素对籼稻生长性状、 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杨智青,陈应江,金崇富,时凯,陈长宽,封功能.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