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多胚亚麻抗冷基因转化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KANG Qing-hua

作者: KANG Qing-hua 1 ; 康庆华 2 ; GUAN Feng-zhi 1 ; 关凤芝 2 ; XU Han 3 ;

作者机构: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China

2.黑龙江省农科院经作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3.Institut

关键词: 亚麻;单倍体育种;抗冷性;转基因技术

会议名称: 第六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学会

页码: 00000189-00000194

摘要: 目前亚麻科研、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育出抗逆新品种,直接采用抗逆基因转化,定向选育亚麻抗逆品种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捷径。为提高亚麻抗冷性,尽快获得转基因纯系亚麻,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将抗低温胁迫基因HY15CS导入多胚亚麻单倍体,结果获得抗性再生植株24株,从15株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中PCR检测到3株阳性植株,阳性率20%.说明利用抗逆基因转化亚麻单倍体的转基因技术获得成功。利用多胚亚麻获得纯系抗逆转基因亚麻工作获得新进展。在基因转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基因转化率低的问题;另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虽然对于双子叶植物亚麻来讲是转化率最高的一种方法,但其试验周期较长,脱菌困难。从试验中发现受体材料1-6Ha-23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皆未分化,所以在转化研究中受体基因型的选择相当关键,不同的基因型,其愈伤形成率率、分化率不同,对抗生素及抗菌素的敏感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利用单倍体转化的过程中,上述问题表现得更明显,所以亚麻基因转化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分类号: S563.203.52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小麦衍生春小麦新品种龙春1号. 赵远玲,孙连发,高凤梅,李铁,李冬梅,孙铭隆,迟永芹,孙毅民. 2020

[2]薄皮甜瓜抗冷性的苗期鉴定. 徐永清,温玲,王光海,耿月伟. 2010

[3]玉米抗冷性研究进展. 扈光辉. 2009

[4]寒地早粳孕穗期抗冷性鉴定与筛选. 刘乃生,宋成艳,王桂玲,周雪松. 2012

[5]寒地水稻新品种抗冷性鉴定. 丛万彪. 2007

[6]黑龙江省部分水稻品种孕穗期抗冷性鉴定与筛选. 刘乃生,宋成艳,王桂玲,周雪松. 2011

[7]耐低温大豆品种(系)的筛选与研究. 盖志佳,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陈磊. 2018

[8]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rCS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张书利,刘丽君,唐晓飞,魏崃. 2011

[9]国际抗冷圃(IRCTN)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丛万彪. 2006

[10]外源氯化钙和脱落酸处理对茄子低温胁迫相关指标的影响. 李烨,谢立波,陈永琴,樊绍翥. 2012

[11]高寒地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郑福余,周劲松,张君,陶永庆. 2007

[12]诱导丽格海棠系统抗冷性研究. 谭巍,王禹,王娟. 2016

[13]铈对黄瓜幼苗抗冷性生理影响的研究. 李国泰. 2010

[14]浅谈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 唐傲. 2019

[15]几个不同来源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诱导效果的研究. CAI Quan,蔡泉,ZHANG Jian-guo,张建国,ZHAO Wei. 2012

[16]整体透明技术的改进及亚麻多胚的观察. KANG QiNG-hua,康庆华,XU Han,徐涵. 2011

[17]我国亚麻分子育种. 康庆华,关凤芝,王玉富,路颖,李建英. 2005

[18]浅谈中国纤维亚麻的现状与建议. 戴世秀. 2006

[19]利用分子辅助技术建立亚麻核心种质库研究. 关凤芝. 2010

[20]获得无融合生殖亚麻种子方法的研究. 康庆华,Kang Qinghua,Xu Han,徐涵,Guan Fengzhi,关凤芝,张树权,Zhang Shuquan,孙中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