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纬寒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张崎峰

作者: 张崎峰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关键词: 玉米;栽培模式;土壤水分;作物产量

会议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00000028-00000029

摘要: 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高纬寒地,种植结构调整后,2017年黑河市玉米种植面积为660万亩左右,其主栽品种为德美亚1号,由于该品种具有耐密植、脱水快和产量高的特点,被广大农户的认可,品种一定的情况下,配套的栽培技术成为提高产量的更关键因素.不同的栽培技术对提高地温和保墒的作用都各不相同,本试验设置了3种栽培模式,平作、常规垄作(65厘米)和大垄双行(110厘米),通过测量土壤不同耕层的温度和含水率,研究两者与产量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从而为选择适宜黑龙江省高纬度地区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3.04

  • 相关文献

[1]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研究. 隋冬华,唐贵,唐克. 2017

[2]马铃薯大垄和小垄栽培模式对不同耕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胡尊艳. 2010

[3]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姚玉波,张树权,赵东升,于莹,郭永利,刘岩,陈思,兰运财. 2020

[4]玉米两侧两深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石绍河,梁书宝,符强,刘立超,陈伟元. 2015

[5]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6]大双直后超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福忠. 1998

[7]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俊强,曲忠诚,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丁昕颖,王泽胤. 2020

[8]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麒. 2012

[9]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刘红军,金益,董玲,李晓辉,曹士亮,高明波,罗娜. 2008

[10]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11]三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影响. 顾鑫. 2017

[12]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2

[13]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4]新型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淼,邸树峰,樊超,毕影东,来永才,李炜,刘建新,刘明. 2022

[15]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玉涛,王宇先,张树权,杨慧莹,周恩昊,连永利,宋秀丽. 2014

[16]不同深松模式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玉涛,王宇先,张树权,郑丽华,杨慧莹,刘丽,连永利. 2012

[17]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新品种耐密性初探. 姜宇博,王俊河,于洋,宫秀杰,郝玉波,李梁,葛选良,钱春荣. 2017

[18]精量穴播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刘玉涛,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 2017

[19]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黑龙江玉米产量、效益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Liu Shuangquan,刘双全,李玉影,Li Yuying,Ji Jinghong,姬景红,Tong Yuxin,佟玉欣. 2016

[20]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 Li Yuying,李玉影,Liu Shuangquan.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