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耕种技术体系研究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王立春

作者: 王立春 1 ; 任军 1 ; 蔡红光 1 ; 刘慧涛 1 ; 梁尧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33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深翻作业;根系特征;作物产量

会议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00000132-00000133

摘要: 东北黑土是世界上四大"黑土带"之一,是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对黑土资源的"重用轻养"使得黑土肥力日趋退化.玉米秸秆还田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域,秸秆资源丰富,将玉米秸秆归还于土壤是解决东北黑土肥力退化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方式主要包括通过旋耕、深耕、深翻等方式进行土壤深层还田、粉碎后直接抛洒覆盖还田以及免耕立茬还田.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与应用面积仍相对较小,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气候条件不利于秸秆腐解;二是现行经营体制难以实现规模化作业;三是配套农机具缺乏导致深层玉米秸秆还田无法实现.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直接还田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多年田间定位试验与技术攻关,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体系,该体系以“机械粉碎-深翻还田-平播重镇压,,为技术核心,配套以相关的耕作、播种、施肥等一系列关键单项技术。该技术体系的要点在于采用液压翻转犁进行土壤深翻作业,将粉碎后的秸秆翻转至20-30cm土层,玉米秸秆呈簇状等行距(65cm)条带式分布,田间提水层与渗水层间隔排列,纵向松紧兼备。并依据不同生态区的玉米种植特点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秸秆深翻还田耕种技术体系,极大地满足了各区域对相关技术的需求。

分类号: S513.04

  • 相关文献

[1]长期秸秆还田配合氮减量提高了玉米产量及开花后的光能利用效率. 吕艳杰,朱平,刘志铭,王永军,王立春. 2019

[2]覆盖作物对坡耕地的减流减沙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杜伟嘉,王芙臣,李斐,于玮淇,徐晨,赵洪祥,宋杭霖. 2023

[3]玉米条带深松高茬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李伟堂. 2006

[4]一种新型的玉米秸秆还田机. 岳玉兰,赵洪祥,冯士成,邹云峰,方金宇. 2017

[5]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发展概况. 韩成伟,张岩,李时群. 2005

[6]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万良,刘武仁. 2007

[7]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9

[8]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 刘剑钊,袁静超,梁尧,贺宇,张水梅,史海鹏,蔡红光,任军. 2021

[9]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栾天浩,刘云强,高阳,孙孟琪,王楠,梁烜赫,赵鑫,刘浩然,陈宝玉,王洪君. 2020

[10]吉林省中部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出苗及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瑞平,罗洋,郑洪兵,王浩,刘武仁,郑金玉. 2020

[1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窦森,张秀芝,李强,李素琴,朱平. 2020

[12]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苗后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沙洪林,迟畅,何智勇. 2015

[13]吉林省玉米秸秆还田有关问题探讨. 沙洪玲,迟畅,沙洪林. 2015

[14]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付菊升. 2011

[15]玉米秸秆还田以促进吉林省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荆绍凌,王冰寒,李淑华. 2013

[16]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及耕作技术对土壤水分、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栾天宇,徐晨,闫伟平,于江,孙宁,谭国波,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2

[17]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1

[18]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陈帅民,梁晓斐,李阳阳,范作伟,徐铭鸿,刘方明,侯中华,王学文,刘慧涛,吴海燕. 2022

[19]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于江,闫伟平,孙宁,谭国波,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1

[20]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朱玉芹,岳玉兰.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