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双壳贝类育苗生产中的太阳能海水升温控制装置

专利类型: 中国发明申请

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发明人: 张继红;方建光;梁翻鹏;刘慧

专利号: CN200410023934.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壳贝类育苗生产中的太阳能海水升温控制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的集热系统包括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换热系统是由储热罐和它内部的钛钢盘管组成,淡水管经一由控制系统中央控制器控制的循环水泵接到太阳能集热器,再从储热罐上部接通其内腔,由储热罐下部接出淡水管再连接到水泵进水口端的淡水管路中;海水管自储热罐上部接到其腔内钛钢盘管,与储热罐腔内钛钢盘管下端连接的海水管直接或者经过辅助加热系统接到贝类苗种培育池。控制系统能自动检测和各环节温度,并通过阀门或开关对整个加热系统进行控制。在双壳贝类育苗生产中利用太阳能加热,成本低,不产生污染,实现自动控制,延长贝类苗种培养时间,从而提高人工育苗的产量。

  • 相关文献

[1]乳山湾海水、底质及贝类体内砷的研究. 辛福言,马绍赛,崔毅,周诗赉,陈碧鹃,陈聚法. 1997

[2]PF低温发泡设备的自动电控系统. 陈次颖,孙恩平,陈小霞. 2006

[3]PF塑泡夹芯板材连续生产线的湿部述析. 陈小霞,陈次颖,孙恩平. 2009

[4]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 丁金凤,李景喜,孙承君,何昌飞,蒋凤华,高丰蕾,郑立. 2018

[5]双壳贝类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于永兴,张晓娜,姚琳,江艳华,曲梦,郭萌萌,谭志军,李兆新,翟毓秀,李风铃. 2020

[6]象山港熊本牡蛎幼体分布、附着及生长的空间格局. 姜伟,王桃妮,陈帅,孙兆跃,范瑞良,李楠楠,李雪英,全为民. 2020

[7]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 王俊,唐启升. 2001

[8]桑沟湾底播养殖青蛤与魁蚶的食物来源. 李兵,张继红,吴文广,刘毅,王新萌,康秦梓,陈杜宇,宫雪,徐豪. 2023

[9]欧洲市场双壳贝类流通概况. 赵荣兴. 2004

[10]蛤毒素的研究进展. 李兆新,郭萌萌,杨守国,邢丽红,谭志军. 2009

[11]海洋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概述. 张继红,方建光. 2005

[12]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李楠楠,毕远新,翁歆之,侯弘毅,程岩雄,范瑞良,陈渊戈,欧阳珑玲,全为民. 2024

[13]轮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装置的研究. 宋德敬,王秉心. 2005

[14]国内外拖网减少副渔获物的研究进展. 陈晓雪,黄洪亮,陈雪忠. 2007

[15]贝类健康化生产技术探讨. ^A乔庆林. 2004

[16]无公害贝类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乔庆林.

[17]第二节诺氟沙星对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及育苗水体细菌数量的影响. 马之明,周发林,黄建华,江世贵. (Mis

[18]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与碳汇量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以2006-2010年数据为例. 岳冬冬. 2011

[19]我国贝类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LOU Xiao-Yi,娄晓祎,汤云瑜,TANG Yun-Yu,TIAN Liang-Liang,田良良,SHI Yong-Fu,史永富,XIAO Dong-Xue. 2017

[2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8种典型脂溶性藻毒素. 王艳龙,陈军辉,高莉媛,王帅,郑晓玲,孙承君,王小如.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