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栽培技术体系;三熟;技术;栽培;示范;技术体系;栽培技术;体系;一年三熟
第一完成单位: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2
摘要: 为了探索南疆塔里木盆地大面积建成吨粮田之后粮食高产开发的新思路:“巩固吨粮田,建设吨粮县,开发吨二五田,攻关吨半田”。1995年经自治区科技厅立项,由新疆农科院土肥所主持的《新疆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吨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在新疆提出了“一年三熟”超吨粮栽培技术研究。其内涵是:在原小麦留行套种玉米吨粮田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间套复播立体种植原理深化发展的多熟种植。它是通过加宽小麦留行套种玉米行比,配套农业机械作业,在小麦收获后再复播一茬早熟玉米,形成“一年三种三熟”(简称“一年三熟”),经过三年在和田、墨玉、阿瓦提等县实施获得成功,试验面积1077亩,平均亩产1162.4公斤,其中粮食最高亩产1431.1公斤,接近吨半指标。与原有“一年两熟”传统种植相比,显示了以下优越性: (1) 增产潜力大。由于增种一茬作物更有利于提高单产。试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年三熟”栽培可比“一年两熟”吨粮田亩增粮食150公斤,比“一年两熟”传统种植亩增粮食350公斤。 (2) 有利于覆膜栽培,抗旱效果好。“一年两熟”传统种植留行窄,无法进行覆膜栽培,由于干旱缺水,常规套种玉米常常被旱死造成缺苗严重,麦收后翻掉重新复播,既浪费了种子和劳力,还影响产量水平,失去套种玉米种植的意义。“一年三熟”栽培加宽了行比,可以进行覆膜栽培,能在干旱年份确保套种玉米生产。 (3) 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农业机械作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一年两熟”传统种植留行窄,套种玉米大多靠人工点播,农民劳动强度大。“一年三熟”行比宽,可用棉花宽膜和窄膜播种机进行铺膜、播种、覆土一条龙作业,可以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确保播种时间和播种质量,做到“一机多用”,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 (4) 节水效果好,可缓解粮棉争水的矛盾。“一年三熟”用水量与“一年两熟”用水量一样,“三茬”作物用“两茬”作物的水,6月中旬前小麦套种玉米是“一水两用”,根据小麦生长需求灌水。6月中旬以后套种玉米与复播玉米是“一水两用”,根据复播玉米生长需求灌水。这本身就有节水意义。“一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相比,水分利用率提高0.4公斤/立方米。另外,6月底、7月上中旬是粮棉用水集中的季节,通过“一年三熟”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地膜保墒作用,使套种玉米的灌水期适当推迟,进而缓解粮棉争水矛盾。 (5) 通过周年运筹施肥,节肥效果明显。“一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相比:①氮效益提高1.08%;②磷效益提高9.52%;③1公斤养分生产粮食增加0.71公斤。 (6) 有利于减轻棉田棉铃虫的危害。“一年三熟”栽培,扩大了套种玉米面积,套种玉米的抽雄期正是二代棉铃虫的产卵高峰期,可充分利用棉铃虫喜好在玉米上产卵的习性,减轻了棉铃虫对棉田的危害,由于减少棉铃虫的防治费用,不仅提高棉花生产经济效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麦棉套作”可减轻棉蚜虫的危害。 (7) 有利于发展农区畜牧业。“一年三熟”栽培的优势是可增种一茬玉米,增加玉米产量和秸秆增加饲草饲料。还可增种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增加蛋白质饲料。提高养畜的质量,实现“粮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8)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南疆农村人均耕地少,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发挥优势种植棉花、果树,还要扩大植树面积保护生态环境,扩大牧草和饲料种植发展畜牧业增收等等,用地矛盾十分突出。“一年三熟”栽培可以一亩地当两亩地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业结构,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发展特色和优势作物生产。 “一年三熟”栽培的增产效果和上述各项优势引起了当地重视而加大了推广力度,也引起了新疆科技厅的重视。为了加大对南疆地区科技扶贫的力度,1998年经专家论证,在新疆科技厅立项,由新疆农科院土肥所、喀什地区农技中心、和田地区农技中心、皮山县政府、英吉沙县政府共同主持,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实施“九五”新疆重要科研项目《“一年三熟”超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及示范》 ·项目指标:该项目要求通过“一年三熟”超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到2000年项目区(皮山县、英吉沙县)实现吨半田面积400亩,吨二五面积20000亩,全县辐射区实现亩产吨粮。 ·项目总体思路:该项目研究的最大难点是攻关吨半田。我们曾在实施《塔里木盆地绿洲吨粮田技术推广》项目中,于1993年在和田县拉依喀乡巴西拉依喀村78.4亩面积上实现亩产吨半的最高新记录(小麦亩产609.73公斤,套种玉米亩产894.64公斤,两茬合计亩产粮食1504.37公斤)。但由于品种质量、肥料与技术投入的局限,以及“一年两熟”传统种植本身的潜力有限,以后几年高产攻关中再没有重现吨半粮指标。为此项目组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后认为:只有以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技术为基础,加宽间套作行比,实现小麦收割后再复播一茬玉米,形成“一年三种三熟”(简称“一年三熟”),才容易实现目标产量,为此攻关“一年三熟”栽培技术体系是关键。为了实现既保证粮食安全,又要促进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项目组重点开展粮食高产攻关(吨半田、吨二五田)和高效模式的试验研究。通过“一年三熟”超吨粮技术,发挥玉米高产优势,亩增粮食250~300公斤,发展农区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实现“粮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通过棉粮、棉经、粮经等“一年三熟”高效模式,在保持现有粮棉生产水平下,增种一茬其他经济作物,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亩增100~150元目标。总之,通过“一年三熟”栽培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因地制宜,配套优化组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行农、林、牧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目标。 技术方案 实行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相结合。 ·试验研究工作由新疆农科院土肥所与喀什、和田地区农技中心承担。 主要内容是: (1) 栽培模式研究(含粮食高产模式优选和高效模式试验); (2) 高产机理研究(含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研究); (3) 配套品种研究(含小麦、玉米、花生、红薯、油葵、黄豆等早熟优质新品种引进试验); (4) 栽培密度研究(含小麦、套种玉米、复播玉米等密度试验); (5) 施肥技术研究(含小麦、玉米N、P、K配合试验,改进施肥方法试验,叶面肥、微肥试验等); (6) 节水灌溉研究(含“节一水”试验、灌溉定额试验、抗旱剂施用效果试验等); (7) 配套农机具改进研究; (8) 化控技术研究(主要是玉米化控剂试验); (9)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含病、虫、草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研究)。 ·示范推广工作由皮山县政府和英吉沙县政府承担。 主要内容是:按照项目组提出的《新疆粮食“一年三熟”亩产1250~150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实施: (1) 亩产吨半和吨二五高产示范田; (2) 辐射全县攻关吨粮田。 实施效果 ·超额完成项目预定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区(皮山县、英吉沙县)三年累计: (1) 1978亩实现亩产吨半粮,亩产粮食1532.4公斤(其中冬小麦亩产470.9公斤,套种玉米亩产631.5公斤,复播玉米亩产430.0公斤); (2) 11万亩实现亩产吨二五粮,亩产粮食1291.8公斤(其中冬小麦亩产435.2公斤,套种玉米亩产442.3公斤,复播玉米亩产414.3公斤); (3) 2000年项目区(皮山县、英吉沙县)全县实现吨粮田,其中皮山县“一年三熟”面积6.2万亩,平均亩产1168公斤(其中冬小麦亩产362.8 公斤、套种玉米亩产536.1公斤、复播玉米亩产269.1公斤)。加上“两熟”面积(多为半山区),全县有粮食面积9.25万亩,平均亩产964.5公斤。英吉沙县“一年三熟”面积7.08万亩,平均亩产1281.4公斤(其中冬小麦亩产413.0 公斤、套种玉米亩产437.6公斤、复播玉米亩产430.8公斤)。加上“两熟”面积(多为半山区),全县有粮食面积10.60万亩,平均亩产1143.0公斤。 ·“一年三熟”超吨粮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显著、技术体系趋于成熟、为南疆农村提供了粮食安全保证的可靠措施。 (1) 高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年三熟”是增产潜力较大的栽培模式,也是优越于“一年两熟”传统种植的理论依据。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上半年(3~6月)“一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相比:从光合势、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等测定数据来看差别不大,为此,小麦产量不会降低。下半年(6~8月)“一年三熟”田间群体生长率(CGR)、光合势、光能利用率明显高于“一年两熟”,这是“一年三熟”能高产的关键所在。新疆春秋季节气候多变,不能给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为5~9月,其中6~8月是全年光、热、水资源配比最好、最丰富的季节,“一年三熟”正是通过加大行比,利用时间差改善作物群体与个体矛盾,充分利用6~8月的资源优势,实现全年高产。 —加宽行比为什么能增产。“一年三熟”加宽了行比,各茬作物边行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套种玉米带宽180cm,覆膜套种4行玉米,水分保证、光照充分,玉米长势强,套播早的玉米在小麦抽穗时已高出小麦30~40cm,但对小麦成熟不会带来影响。复播玉米带宽400cm,种8行玉米。7月以后水肥充足,确保玉米健壮生长。同时套种玉米于8月底成熟后收获,又为复播玉米后期生长腾出了空间。而“一年两熟”套种玉米带宽50cm,套种两行玉米,苗期到拔节期植株弱小,要么长成”冲天苗”(又细又高),直至小麦收获时,这时的套种玉米已到喇叭口期,因先天不足,产量不高。因行比窄,不能覆膜栽培,如遇干旱(套种后20天灌不上水),套种玉米会旱死。由此可见适度加大行比,一定可以增产。 —小麦是否会减产。“一年三熟”栽培,小麦占地比例仅为55~70%之间,小麦产量是否会降低?如果采用“一年三熟”的配套措施,小麦不会减产。这是因为:①保证小麦下种量不变,小麦基本苗不变,“一年三熟”只是改变了小麦行距,据田间调查,新冬20号分蘖成穗率仅为0.3%,主要靠主茎成穗,只要总茎数不减少,小麦产量不会降低。②小麦宽带播种(将两行小麦并1行播5cm宽,行距20cm),这样小麦中行与边行差距不大,边行效应更加充分发挥,千粒重增加,增产效果好。从“一年三熟”大面积示范调查资料统计来看,小麦不仅没有减产,因是攻高产田增加了肥料投入,小麦产量普遍增产。 —地力是否会下降。“一年三熟”栽培增加了茬数,加重了地力消耗,会不会造成地力下降?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年三熟”不会因产量增加,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这是因为: ①“一年三熟”在增加粮食的同时,也增加了根茬有机物质自然回归量。增加作物秸秆和饲料,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农家肥施用量。不仅维持了肥力平衡,有的肥力还有所上升。调查测算资料表明:“一年三熟”田作物根茬落叶及根系蓄积等有机质自然归还量与“一年两熟”田有机质自然归还量295.55公斤/亩相比:吨半粮田有机质自然归还量增加140.92公斤/亩,增长47.7%,吨二五粮田有机质自然归还量增加73.18公斤/亩,增长24.8%。“一年三熟”田普通田有机质自然归还量增加47.47公斤/亩,增长16.1%。“一年三熟”田养畜积攒粪肥量与“一年两熟”田养畜积攒粪肥量224.2公斤/亩相比:吨半粮田增加积攒粪肥量217.53公斤/亩,增长97%。吨二五粮田增加积攒粪肥量133.39公斤/亩,增长59.5%,“一年三熟”普通田增加积攒粪肥量110.82公斤/亩,增长49.4%。 ②“一年三熟”是高产栽培技术,实行平衡施肥,肥料投入相应增加,可以弥补地力消耗。 ③“一年三熟”行比宽,可推广“三粮一肥”种植,其办法是:小麦灌二水时,在麦行撒播草木栖种子。麦收后,在草木栖带中间作复播玉米,形成“三粮一肥”,增加绿肥茬口,培肥地力。 ④“一年三熟”行比宽,种三茬作物,在同一块地里,可实行小范围内轮作倒茬。 ⑤皮山县固玛镇6大队对比取土样化验结果表明:“一年三熟”田与“一年两熟”田相比,全磷增加0.062g/kg,速效氮增加7.7mg/kg,速效磷增加9.23mg/kg。⑥草木栖绿肥培肥地力和解磷作用明显。皮山县皮西乃乡5大队2小队对比取土样化验结果:草木栖茬比玉米茬土壤有机质增加0.053g/kg,土壤速效磷增加5.18mg/kg。 (2) 配套技术试验研究所获大量数据,为优化“一年三熟”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年三熟”18种粮食高产栽培不同组合种植方式中,粮食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有11种。排列顺序是33:4:8、27:4:6、18:3:4、20:4:8、16:3:2、18:3:3、11:2:2、15:3:6、12:2:2、9:2:2、16:3:3等,根据南疆农村实际和有利于机械作业提出推广的种植方式是:33:4:8和27:4:6。 —小麦宽带播种(5×20cm)优于等行距常规播种(12.5×12.5cm),边际效应更加明显,增产效果显著,小区试验表明较常规播种小麦增产25.5%。 —配套品种研究认为:小麦以新冬20号为宜,套种玉米品种以三系Sc704、新玉7号、农大108(早套)、登海1号(晚套)为宜。复播玉米品种以701、新玉9号(901)、京早8号、新玉10 号(中南2号)为宜。 —干旱区灌水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返青、拔节、灌浆这三次水都很关键,不能缺水,其中以拔节水影响产量最大。在灌溉条件较好的高产区,灌水不是越多越好,冬小麦灌水定额80立方米/亩比50立方米/亩产量还低,为此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必须克服“以水代肥”的传统观念。冬小麦上施用抗旱剂效果明显,其中以FA旱地龙拌种效果最佳。 —平衡施肥技术试验获得以下施肥方程。 ①小麦NP试验(两因素五水平近饱和-D最优设计) Y=136.93+2.52N+3.54P+0.002NP-0.04N2-0.084P2 (R=0.85**,r0.01=0.843*,F0.05=5.21*,F0.01=5.14,自由度为6.2) ②玉米NP试验(试验设计同冬小麦) Y=492.49+1.149N+1.26P+0.131NP-0.102N2-0.214P2 (F=6.428>F0.01=4.82) ③小麦NK试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两因素三水平处理FAO-11试验设计) Y=214.68+9.37N+9.19K+0726NK-0.182N2-0.34K2 (R=0.565,F=6.02*)④玉米NK试验(同小麦NK试验设计) Y=331.4+149.63N+35.11K+5.21NK-16.74N2-28.77K2(F=9.732>F0.01=4.02) Zn、Cu、B、Mn、Mo等微量元素均是南疆土壤潜在限制因素。小麦拌种试验表明微肥肥料贡献率排列顺序是:Zn(11.30%)、Mo(9.68%)、Mn(2.97%)、Cu(0.4%)。玉米叶面喷施试验表明:增产排列顺序是Cu(+22.8%)、B(+20.2%)、Zn(+11.4%)、Mn(+8.1%)、Mo(+0.6%)。 小麦和玉米施肥方法上均是以P肥全部作基肥+N肥两次追肥效果最佳。 —引进“肥力高”等14种叶面肥进行试验,均有一定增产效果,可因地制宜应用。 —“一年三熟”田草害较套作田杂草种类和危害指数均有所增加、套种玉米田较复播玉米田螨害增重、被棉铃虫危害果穗情况较轻、小麦长菅蚜数量受小麦营养状况有关、天敌数量及玉米蚜的发生均与间套技术无关。小麦应用二甲四氯,玉米应用阿特拉津+2.4D丁酯进行化学除草。玉米叶螨危害除可用克螨特、三氯杀螨醇防治外,也可在6月中下旬摘除玉米下三叶带出田间的办法防治。小麦长菅蚜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抗蚜威防治。 —多效唑、缩节胺降低玉米植株高度作用不明显。玉米健壮素,达尔丰、乙烯利等化控剂能明显降低玉米植株高度。但浓度和施用方法掌握不好,会影响玉米产量,为此目前不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项目组与英吉沙县共同努力已初步解决了“一年三熟”播种和收割等机械的配套,做到“一机多用”。 (3) 项目组认真总结“一年三熟”各项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疆粮食亩产1250~150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已在和田、喀什地区大面积推广中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显著效果。新疆粮食“一年三熟”亩产1250~150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 本规程是在小麦留行套种玉米吨粮田栽培技术基础上深化发展的一种高产、高效、节水、节肥的集约型多熟栽培模式。本规程适用于南疆≥10℃积温3800℃以上地区。 1. 产量指标及构成 1.1 小麦 1.1.1 产量指标:400~500公斤/亩 1.1.2 产量构成:亩收获穗数45~50万,粒数28~30粒,千粒重38~40克。 1.1.3 生育进程:播种25/9~5/10、分蘖12/10~30/10、 返青5/3~7/3、拔节12/4~15/4、抽穗5/5~8/5、成熟16/6~18/6。 1.2 套种玉米 1.2.1 产理指标:550~600公斤/亩 1.2.2 产量构成:亩收获穗数2800~3000,穗粒数500~550粒,千粒重315~350克。 1.2.3 生育进程:播种10/4~23/4、出苗15/4~28/4、抽雄20/6~25/6、扬花25/6~30/6、灌浆10/7~15/7、成熟15/8~25/8。 1.3 复播玉米 1.3.1 产量指标:300~400公斤/亩 1.3.2 产量构成:亩收获穗数3500~4200,穗粒数440~460粒,千粒重250~270克。 1.3.3 生育进程:播种18/6~22/6、出苗22/6~26/6、抽雄13/8~15/8、扬花18/8~20/8、灌浆29/8~3/9,成熟28/9~5/10。 2.种植方式 根据南疆实际和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作业,提出推广33:4:8和27:4:6种植方式。 (1) 33:4:8种植方式:小麦带宽400cm,用11行小麦播种机种33行小麦,每播11行小麦留空行20 cm作通风道。套种玉米带宽180 cm,4月上、中旬用棉花宽膜播种机种4行中晚熟玉米,株距15 cm,亩株数3065,保苗2800。小麦收获后,用棉花窄膜播种机种8行早熟玉米,株距20 cm,亩株数4598,保苗4200。两茬玉米合计亩收获株数7000。 (2) 27:4:6种植方式:小麦带宽360 cm,用9行小麦播种机种27行小麦,每播9行小麦留空行20 cm作通风道。套种玉米带宽180 cm,4月上、中旬铺宽膜播4行中晚熟玉米,株距15 cm,亩株数3292,保苗3000。小麦收获后,铺3幅窄膜播6行玉米,株距20 cm,亩株数3703,保苗3500。两茬玉米合计亩收获播数6500。 3.栽培技术 3.1 小麦 3.1.1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早熟、高产、优质、矮杆、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如新冬20号等。 (2) 土壤:在灌淤土,潮土上选择土地平整,农田建设完善、土壤肥力中上等条田成片种植。 (3) 灌溉:灌好播前水,保证适播墒情。 (4) 基肥:亩施农家肥3~5吨,磷酸二铵20~25公斤混合撒匀待耕。 (5) 整地:施足基肥后,机耕深翻20~25cm,耙细耙平,捡出杂草,根茬,待播。 3.1.2 播种 (1) 播种期:9月25日~10月5日为适期。 (2) 精选种子:播前须晾晒种子,筛选除杂。 (3) 播种量:亩播量20公斤左右,因品种和播期而异,保证每亩下种量50万粒,冬前总基数70~80万,成穗45万以上。 (4) 种肥:微肥拌种,每公斤种子拌2~3克硫酸锌。 (5) 采用机播:保证播种质量,播种深度3~4cm,地边地角都播到。 3.1.3 冬前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对漏播断垅及时补播,严防牲畜啃食,麦田防治虫害,11月中下旬灌越冬水,越冬期严禁麦田进水、积水,确保安全越冬。 3.1.4 春季及后期田间管理: (1) 春耙松土:麦苗返青前及时春耙松土,增温保墒,清除田间枯草。 (2) 追肥:第一次在灌头水前,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开沟条施),第二次在拔节孕穗期,结合灌拔节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小麦扬花后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50克/亩)+尿素(200克/亩)1~2次。 (3) 灌溉:根据各地水源情况保证灌水3~5次(返青水、拔节水、抽穗扬花水、灌浆水、落黄水) (4) 化除化防:小麦分蘖末期4~5片叶时用20%二甲四氯进行化除(200~300克/亩),蚜虫危害达防治指标及时用药防治。 3.2 套种玉米 3.2.1品种选择:早套的选用三系Sc704、新玉7号、农大108;晚套的选用登海1号。 3.2.2 套种: (1) 时间:4月10日~4月23日 (2) 基肥:每亩施农家肥1~2吨或油渣50~100公斤,尿素10~15公斤,混匀、撒施、耕翻、耙平、待播。 (3) 播种:采用宽膜棉花播种机、铺膜、播种、复土一次性完成。 3.2.3 田间管理 (1) 追肥:结合灌麦黄水前破膜追施尿素20公斤/亩。 (2) 灌水:不专门灌水,结合小麦和复播玉米灌水,保证灌水5次。 (3) 防治地老虎:玉米显行时及时喷施敌杀死1次(50克/亩)。 3.3 复播玉米 3.3.1 品种选择: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倒伏品种,如701、新玉9号(901)、京早8号、新玉10号(中南2号)等。 3.3.2 复播 (1) 基肥:磷酸二铵5~8公斤/ 亩,混匀、撒施、翻耕、耙平、待播。 (2) 时间:6月18日~6月22日 (3) 播种:用宽膜或窄膜,方法同套种玉米。 3.3.3 田间管理 (1) 追肥:7月15日前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 (2) 灌水:保证灌水3~4次。 (3) 防治地老虎:玉米显行时及时喷施敌杀死一次(50克/亩)。 (4) 培土:小喇叭口期及时培土防倒伏。 ·“一年三熟”高效模式研究成果为优化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途径。 随着粮食、棉花价格的下调,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为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势在必行。根据自治区科技厅安排,项目组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利用“一年三熟”多熟立体种植优势,加大了高效模式研究,进行了31种不同组合形式的试验研究,其中亩产值超1200元,亩纯收益超800元的有18种,排列顺序是:玉米-洋芋-蔬菜、冬小麦-胡萝卜-西瓜、冬小麦-花生-红薯、冬小麦-玉米-黄豆、冬小麦-玉米-蔬菜、冬小麦-玉米-花生、冬小麦-甜瓜-西瓜、冬小麦-玉米-油葵、冬小麦-旱稻-玉米、冬小麦-花生-油葵、冬小麦-鲜豌豆-玉米、冬小麦-菜籽-玉米、冬小麦-黑糯玉米-玉米、冬小麦-棉花-西瓜、冬小麦-甜瓜、冬小麦-花生-西瓜等。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选择种植,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和田、喀什等地区从实践中看见“一年三熟”高效模式的效益潜力,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一年三熟”多熟立体种植现在已成为南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的重大措施,是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一年三熟”技术在山区乡镇试验示范成功,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带来新的希望。昆仑山南麓半山区海拔1500~2500米,≥10℃积温3500℃左右。无霜期150~170天,历史以来多为“一年一熟”。由于地处边远,生产落后,又不能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农民生活十贫困,为此发展山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直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发展山区经济,七、八十年代大力发展苜蓿和推广地膜玉米,增加饲料饲草,发展农区畜牧业取得较好效果,以后又推广小麦窄行套种早熟玉米,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积温有限,只能套种早熟玉米品种,玉米产量提高有限,经济效益增加也有限。为了加快山区经济发展,项目组大胆在山区乡镇示范推广“一年三熟”技术。一是通过加宽小麦套种玉米行比,增加一茬作物。二是复播玉米不成熟就复播蔬菜增加收入。采用的栽培方式主要有冬小麦-地膜玉米-蔬菜、地膜玉米-地膜洋芋-蔬菜、地膜玉米-黄豆-蔬菜等种植方式,这些种植方式可生产粮食692.7~957.0公斤,生产蔬菜1170~3370公斤,亩产值1362.1~2415.2元,亩纯收益825.8~1873.4元,是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的1~2倍。“一年三熟”技术在山区乡镇试验示范成功打破了山区积温低不能进行多熟栽培的神话,让农牧民从依靠科学技术中得到实惠,例如皮山县桑株乡是一个山区乡镇,推广应用“一年三熟”技术以来,农牧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统计资料显示,桑株乡1997年人均收入582元,1998年人均收入748元,1999年人均收入817元,2000年人均收入892元。·引进创新技术,将对新疆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了深化新疆多熟立体种植技术,项目组在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于1998年12月与北京市农技站签定协议,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耕作技术”在耕作改制上大胆创新获得成功。南疆阿瓦提县采用该技术,包膜套种玉米(3138)平均亩产559公斤,加上春小麦产量两茬平均亩产粮食1003.9公斤,比“一年两熟”普通粮田亩增粮食237.9公斤。亩增纯收益204.09元,用于养畜,每亩可增加养殖纯收入131.8元。北疆玛纳斯县采用该技术增收一茬玉米,包膜套种玉米(901、京垦411等),平均亩产378.2公斤,加上冬小麦产量,两茬平均亩产粮食808.5 公斤,比普通粮田亩增粮食431.5公斤。亩增纯收益200.49元。用于养畜,每亩可增加养殖纯收入238.7元。北疆近山区的阜康市采用该技术,增收一茬玉米,并保证成熟。包膜套种玉米(901)平均亩产424.7公斤,加上冬小麦产量,两茬平均亩产粮食784.7公斤,比普通粮田亩增粮食404.7公斤。亩增纯收益162.9元。用于养畜,每亩可增加养殖纯收入193.5 元。该项技术主要是采用高分子材料给玉米种子外表包一层膜(该膜透气、不透水),在设定时间内控制外界水份进入种子,达到控制玉米延迟发芽目标。同时采用多效唑处理玉米种子,达到控制玉米疯长,使玉米苗期矮健生长。包膜玉米种子采用特制的高架播种机提前在小麦拔节之前套种于预先留行的麦行中,控制玉米种子到小麦灌浆后出苗。小麦、玉米共生期25天左右,可增加有效积温500℃,麦收后包膜玉米5~7展叶,玉米苗由于提前享受到充足阳光的照射,成熟时籽粒饱满,千粒重可增加50~70克,从而能在“一年一熟”地区实现“一年两熟”。该项技术在新疆引进示范成功,拓宽了新疆多熟立体种植的应用领域,将给新疆带来耕作制度改革上的一场新的革命,为新疆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南疆巴州、阿克苏地区可将地膜复播玉米改为包膜套种玉米提高产量,由于不用地膜,可减少土壤污染,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大潮流。在北疆地区可增种一茬玉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牧结合,为在北疆建立“一年两熟”制提供技术保证。特别是棉花包膜试验成功,可实现“一次播种多次出苗”和“提前播种,延迟出苗”等效果,可优化棉花生产技术和减轻灾害天气对棉花生产的影响,有很大推广前景。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年三熟”(含吨半田、吨二五田)与“一年两熟”相比: —经济效益 (1) 增产效益:增产粮食344.9~710.2公斤/亩,增长41.5~84.5%。 (2) 种植增收效益:增加种植纯收益175.4~439.3元/亩,增长52.2~120.7%。 (3) 养殖效益:增加载畜量1.73~2.91只标准畜/亩,增加养殖纯收益192.5~381.6元/亩,增长48.4~108.7%。 —社会效益 (1) 为西部大开发和21世纪新疆实施多熟集约化生产提供技术储备。 (2) 充分发挥当地农业机械作用,加快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 (3) 缓解粮、棉、经争水、争地矛盾,促进新疆农业全面发展。 (4) 减轻棉铃虫、棉蚜虫的危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防治费用。 (5) 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6)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7) 增产又增收,加快新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8) 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当地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生态效益 (1) 光效益:光能利用率提高0.84~2.02%,增长41.6~86.1%。 (2) 肥效益:氮效益提高1.08~3.8%,增加2.46~8.64%,磷效益提高9.52~12.86%,增加30.0~40.6%,1公斤纯养分生产粮食增加0.71~2.23公斤。 (3) 水效益:水分利用率提高0.40~0.83公斤/立方米,增长40~83%。 (4) 能效益:能量投产比增加0.25~0.53,增长7.3~15.5%,生产100公斤籽粒所需投入能量减少0.68~1.51兆焦。 (5) 培肥地力效益:增加根茬落叶及根系蓄积等有机物自然归还量47.47~140.92公斤/亩,增长16.1~47.7%,增加养畜积攒粪肥量110.82~217.53公斤/亩,增长49.4~97.0%。
- 相关文献
[1]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及注意事项. 马兆亭,雷钧杰,王茹彬,张俊娇. 2021
[2]南美药食植物——玛咖发展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 潘竟海,李承业,白晓山,刘华君,邓超宏,朱光辉,陈友强,林明,贾学英. 2015
[3]新疆南疆地区一年三熟新型种植模式研究. 李忠华,张龑,李翠梅,刘艳祥,任琛荣. 2018
[4]新疆特色果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赵多勇,范盈盈,康露,吴礼鹏,刘峰娟,王智,王成. 2018
[5]高油高产多抗大豆合丰50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示范. 郭泰,王志新,吴秀红,郑伟,刘忠堂,叶秀娟. 2009
[6]6个引进机采棉品种在新疆库车试种与示范表现. 买买提·莫明,艾先涛,艾海提·阿木提,玛依拉,郑巨云,郭江平,梁亚军. 2022
[7]番茄潜叶蛾在新疆的发生危害及防控措施. 马丽娟,杨栋,王俊,张煜,丁新华,付开赟,王小武,吐尔逊·阿合买提,贾尊尊,郭文超. 2025
[8]浅谈新疆甜瓜产业发展. 杨渡. 2002
[9]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郭文超,夏正汉,张淳,王国平,高英,刘午玲,于建新7,许建军,何江. 2007
[10]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郭文超,夏正汉,张淳,王国平,高英,刘午玲,于建新,许建军,何江. 2008
[11]奇台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攻关与集成. 马兆亭,刘艳祥,于建新,雷钧杰. 2019
[12]青皮核桃鲜贮关键技术. 张婷,潘俨,徐斌,孟新涛. 2021
[13]机械播种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刘涛,郭兆峰,邹平. 2020
[14]棉花封尖管理技术. 龚照龙,于可可,梁亚军,王俊铎,杜明伟,郑巨云,艾先涛,李雪源,郭江平,莫明. 2020
[15]巴旦木初加工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石鑫,吐鲁洪·吐尔迪,杨豫新,杨会民. 2022
[16]托克逊县露地韭菜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刘志刚,胡西旦·买买提,阿木提·库尔班,郭红梅,李海峰. 2021
[17]甜菜育种动向与展望. 刘升廷,张立明,蔡惠珍,高卫时,范有君. 2016
[18]优质长绒棉新品种新海16号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崔建平,田立文. 2003
[19]残膜污染调研及机械化回收装备. 侯书林,张佳喜,谢建华,王旭峰. 2016
[20]鲜食葡萄架式改造技术. 张勇,刘志刚.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刺角瓜嫁接对厚皮甜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及成熟期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作者:张浩;宋扬;王建国;黄远;张学军;马跃;符小发;王敏;周勃;梁其干;陈积豪;高强
关键词:刺角瓜;甜瓜;嫁接;南方根结线虫;品质
-
火参果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与杀线活性研究
作者:张浩;王建国;张学军;陈积豪;梁其干;符小发;王敏;周勃;高强;吴海波;黄远
关键词:火参果;植物源农药;化学成分;根结线虫;抗氧化活性;杀线活性
-
辣椒种间杂交遗传特性
作者:张国儒;唐亚萍;石林媛;袁雷;张勇;杨生保
关键词:辣椒;Indel标记;育种;杂交检测;种质资源
-
农林废弃物热解木醋液的农业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柳;唐光木;张云舒;刘娇;马海刚;徐万里
关键词:木醋液;农业应用;改良剂;增效剂;绿色防控制剂
-
苗龄和多效唑处理对非洲角瓜砧木嫁接甜瓜接穗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王建国;张浩;田伴旅;张学军;别之龙;胡甲魁;黄远
关键词:甜瓜;非洲角瓜;砧木;多效唑;种苗;生长
-
新疆盐碱地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朱生堡;乌尔古丽·托尔逊;唐光木;张云舒;徐万里;马海刚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新疆
-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作者:聂晓;周婷婷;沈煜洋;高海峰;刘伟;范洁茹;李俊凯;周益林
关键词:泽普县;小麦白粉病;病害流行时间动态;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