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双低油菜;品种;甘;早中熟;中熟;甘蓝;油菜;沪油15;双低;甘蓝型双低油菜;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选育;新品种;低油;沪
第一完成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2
摘要: 沪油15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采用双交法,田间和实验室抗(耐)病筛选相结合,坚持先农艺性状选育再逐步将双低性状纯合而培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于2000年12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十五”重点推广品种之一,并获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 沪油15株高160cm,一次有效分枝8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数400角左右,每角果粒数20粒,千粒重4.0g以上,千粒重比同类型双低品种高10~30%,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菜油中芥酸含量为0.38%,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为19.01μmol/g,含油率为42.43%,双低品质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达国际水平,含油率比普通油菜品种高3~4个百分点。沪油15抗(耐)油菜菌核病与普通油菜品种汇油50相似,比普通油菜品种中油821强,抗(耐)油菜病毒病明显比汇油50和中油821强。沪油15在农艺性状和抗(耐)病上获得显著突破,成果达国内外同类型品种的先进水平。 沪油15于1998~2000年参加上海市油菜区域和生产试验,三年平均亩产156.8kg,平均比对照汇油50增产23.4%,达极显著水平,比对照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增产8.2%,达显著水平;2000~2001年参加全国油菜区域长江下游片试验,二年平均亩产170.1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0%,达极显著水平。沪油15于2000年开始在江、浙、沪和皖地区试种,至2001年夏收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4.2万亩,高产田块亩产达277.5kg,高产示范方亩产达200kg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比当地普通油菜品种增产10%左右,其产量达国内外同生态类型品种的领先水平。 沪油15的育成将加快上海和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的步伐,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专家评审认为,该项成果居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 “早中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是1999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项目实施期间,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育成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5。 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育成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双低油菜的无芥酸性状是由二对隐性胚基因控制,低硫苷性状至少由三对以上隐性主基因控制,且受母体影响。双低品种须将众多控制品质性状的隐性基因集合和纯合在一起。如果只考虑低硫苷性状由三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当普通品种与双低品种杂交,F2 中双低性状的隐性纯合体理论值也仅为1/1024。 2、甘蓝型双低油菜属常异交授粉作物,保种不当,品质性状易受污染,开展双低油菜育种工作量大。 3、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结果均表明,低硫苷性状与不利的农艺性状紧密连锁在一起,芥酸和硫苷含量的降低会使油菜的农艺性状变劣,抗病性变弱。我国油菜育种的先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后利报导,油菜的产量与硫苷含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硫苷含量降到35μmol/g,以后每降低1个μmol/g,产量损失为0.5%~1.3%,这种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大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属数量遗传,遗传进度慢。 4、上海地处长江下游我国油菜高产区,该地区油菜生产上种植的普通油菜品种,产量都很高,抗(耐)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强。 5、在目前我国油菜籽优质不优价的情况下,首先双低油菜品种的产量必须比普通油菜品种高,第二抗(耐)病性和综合农艺性状与普通油菜品种要相似,这样才能被农民接受,因此双低油菜育种难度大。 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5的培育成功主要表现在 1、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重大突破 油菜的双低性状和不利的农艺性状紧密连锁(Kizymanki J.,1967),增加回交次数,并不能解决改善农艺性状的问题(Busch,H.,1990)。如何通过育种的方法,打破二者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双低油菜育种成败的关键。 在双低油菜沪油15的选育过程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选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当地普通油菜品种汇油50,生态类型相同的,引自浙江省农科院的双低品系鉴7,以及生态类型不同的引自湖南省农科院的双低品系23010和澳大利亚的双低品系AB448,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配置AB448×汇油50和23010×鉴7二个单交组合,1993年春选择23010×鉴7组合的F3双低株系作母本与AB448×汇油50组合的F4双低株系作父本配置双交组合,增加遗传的多源性,双交组合的F2~F3先田间群体农艺性状选择,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千粒重和含油率单株定向选择,品质性状保持杂合体,增加后代分离的多样性。F4进行品质性状纯合。使沪油15 综合农艺性状,特别是千粒重、含油率和品质性状获得重大突破。沪油15株高较矮为160cm,一次有效分枝8个以上,每角果粒数20粒,正常年份千粒重达4.2g比同类型双低品种高20%,居国内同类型品种的领先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400角左右;含油率为42.43%,比普通油菜品种高3~4个百分点,综合农艺性状除千粒重之外均优于普通油菜品种汇油50。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沪油15芥酸含量为0.38%,硫苷含量为19.01μmol/g。双低性状特别是硫苷含量低而稳定,优于国标,达国际标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重大突破。 2、 解决了抗(耐)病性与品质间的矛盾 降低硫苷含量对油菜产量潜势和抗病性有明显的负效应(Bush,H.,1990)。在沪油15的选育过程中,我们加强对抗(耐)病性选择的力度,采用田间病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鉴定,结合实验室草酸浸根方法对沪油15进行抗菌核病性筛选,减少降低硫苷含量对抗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沪油15抗(耐)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能力。目前,国内对菌核病的研究都以普通油菜品种中油821作对照,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中油821轻的油菜品种(系)为抗病品种(系)。在2000~2001年全国油菜区试中,沪油15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比中油821轻,沪油15抗(耐)油菜菌核病性强,抗(耐)油菜病毒病明显较普通油菜品种强,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优质和抗病性的矛盾,其结果达到了国内外同类型品种的先进水平。 3、 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得到统一 在各地各级产量鉴定试验中,沪油15比对照油菜品种增产6.0~32.0%,高产田块亩产可达250kg以上,高产示范方亩产可达200kg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可比普通油菜品种增产10%左右。在沪油15示范试种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亩产量为历史最高的科技示范户和高产示范方,沪油15的亩产量高而稳定。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的2000~2001年全国油菜区试总结中,对沪油15的评价为“沪油15(9715)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抗倒性强,是一个适应一定地区范围内种植的丰产型常规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成功,使优良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得到了高度统一。 沪油15不仅在油菜生产上推广应用,而且还被国内外许多科研育种单位作亲本广泛应用。该品种2001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十五”重点推广品种之一,沪油15的产量达国内外同类生态型同类型品种的领先水平。沪油15集优质、高产、抗(耐)病、大粒、矮杆、和高含油率于一体,深受农民青睐。1999年沪油15 仅示范试种18.6亩,2000年为1.4万亩,2001年夏收为92.8万亩。已成为上海市和浙江省油菜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并迅速向江苏省和安徽省推广。沪油15的选育成功使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得到统一。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 孙超才,赵华,方光华,王伟荣,李延莉,钱小芳. 2002
[2]甘蓝型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泸油12"的选育. 孙超才,陈银华. 1999
[3]上海地区甘蓝型显、隐性核不育油菜育种研究进展. 孙超才,周熙荣,王伟荣,李延莉,庄静. 2004
[4]枇杷新品种‘火炬’的选育. 张学英,骆军,叶正文,徐芳杰,施春晖,王晓庆,杜纪红. 2017
[5]中熟油桃新品种沪油桃019的选育. 苏明申,叶正文,李雄伟,张夏南,杜纪红,周慧娟,张明昊. 2024
[6]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沪油杂1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蒋美艳,李延莉,张俊英,江建霞,杨立勇,周熙荣,孙超才,王伟荣. 2018
[7]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6的选育. 孙超才,王伟荣,李延莉,钱小芳,赵华,方光华. 2005
[8]油菜AP2/ERF-B4类转录因子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庄静,熊爱生,乔玉山,章镇,姚泉洪. 2008
[9]甘蓝型油菜中一类AP2/ERF转录因子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庄静,周熙荣,孙超才,管帮超,彭日荷,乔玉山,章镇,高峰,蔡斌,熊爱生,姚泉洪. 2008
[10]沪油15中两个AP2/ERF-B1亚族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分析. 庄静,彭日荷,高峰,付晓燕,朱波. 2009
[11]新一代杂交甘蓝“沪甘2号”的选育. 朱玉英,龚静,刘益国,吴晓光. 2003
[12]甘蓝品种‘争春’和‘寒光2号’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薄天岳,刘冲,葛才林,任云英,陈锦秀,杨晓锋. 2006
[13]超甜玉米新品种‘金银898'的选育. 林金元,王慧,潘玲玲,孙大鹏,于典司,施标,卢有林,郑洪建. 2015
[14]高产优质球茎甘蓝新品种'沪苤1号'的选育. 薄天岳,陈锦秀,邰翔,朱晓炜,任云英. 2017
[15]糯玉米新品种‘申科糯1号’的选育. 王慧,卢有林,孙大鹏,于典司,施标,林金元,李茂柏,潘玲玲,蒋勤. 2014
[16]黑糯玉米新品种‘华耘黑糯501'的选育. 周强,王慧,钱彪,于典司,郑洪建,徐永平. 2016
[17]葡萄新品种-申华的选育. 蒋爱丽. 2011
[18]早熟黄桃新品种-锦香的选育. 叶正文. 2005
[19]高产优质抱子甘蓝新品种‘沪抱1号’的选育. 薄天岳,陈锦秀,邰翔,任云英. 2016
[20]菜用大豆新品种‘青酥六号’的选育. 朱丽华,李超汉,杨红娟,宋荣浩,顾卫红,马坤,任永源,沈立.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影响
作者:江建霞;张俊英;李延莉;杨立勇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干旱胁迫;种子;PEG;萌发
-
植物miRNA参与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作者:江建霞;张俊英;李延莉;蒋美艳;朱吉风;周熙荣;王伟荣;孙超才;杨立勇
关键词:植物;非生物胁迫;生物胁迫;MicroRNA(miRNA)
-
上海蚕豆地方资源鉴定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朱吉风;周熙荣;王伟荣;孙滨;雷蕾;曹黎明
关键词:蚕豆;地方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上海
-
油菜作绿肥还田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
作者:朱吉风;蒋美艳;曹黎明;张明;周德平;费全凤;焦金囡;周熙荣;王伟荣
关键词:水稻;油菜还田;产量;生长
-
8个油菜品种的耐低温萌发特性及其春播试验
作者:朱吉风;周熙荣;江建霞;张俊英;李延莉;杨立勇;王伟荣;蒋美艳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萌发;低温;春播
-
金山区春播油菜作稻茬绿肥栽培可行性初探
作者:陈艳莲;夏贇;孙珍夏;顾彩虹;建颖颖;陆怡然;朱海明;王海波;王珍;王赟;李延莉
关键词:春播油菜;绿肥;水稻;产量;金山区
-
绿肥作物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朱吉风;王伟荣;蒋美艳;郑洪建;江建霞;周熙荣
关键词:绿肥作物;水浸提液;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