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于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农业攻关项目:NYGG-201403   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部水稻主产区,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5.73万h㎡,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1.75%。目前水稻等农作物生产中,耕地缩减、土壤退化;基本摒弃了有机肥,化肥用量越来越多,利用率越来越低,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土壤结构破坏,而且导致江湖水库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破坏生态平衡,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品种杂乱繁多,缺少主打品牌;稻田用水量普遍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极低,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水稻“吨水斤谷”的奢侈用水现象比比皆是;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雇工难成本增加。高投入、低收益,破坏农业生态平衡,浪费资源,已违背了农民的本意,节本降耗增产又增效才是农民的最终目的。因此,本课题就是针对以上的问题开展了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节本增效措施相结合,通过优选良种、科学育苗、机械插秧、水肥密耦合优化、病虫害预防预控等方面研究,构建高效益技术体系的组装与集成,以减少成本,提高产出,增加效益,来实现齐齐哈尔种稻稳定持续发展。   性能指标:   ① 筛选确定了齐齐哈尔地区第一、二、三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每个积温带2~3个;   ② 利用筛选出的优良品种,通过水、肥、密耦合优化,结合机械化生产,建立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方案1个;   ③ 大面积应用平均产量8042.4kg/h㎡,平均增产8.3%,节约用种量13.1㎏/h㎡,节水35%,节肥55㎏/h㎡;   ④ 发表学术论文2篇。   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确定了齐齐哈尔第一、二、三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创新了“苯板隔寒”育秧方式;精准确定了水稻播种量;创新了寒地水稻“混种”栽培技术;集成组装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并大面积示范推广。   技术成熟,易于推广,大面积应用平均产量8042.4kg/h㎡,平均增产8.3%,节约用种量13.1㎏/h㎡,节水35%,节肥55㎏/h㎡,在国内寒地粳稻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在试验阶段采取了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先进成熟、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不仅使用安全,而且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该技术不仅适宜在齐齐哈尔稻作区推广,也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三积温带平原稻作区推广应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富裕、泰来、甘南、梅里斯、依安2015~2016两年五县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68万h㎡,增产稻谷14188.2万kg,增加产值43983.6万元,节约用种量、节水、节肥,节约成本共计达9258.5万元,共创新增利润53242.1万元。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存在问题:该课题开展水稻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的研究,是通过节种节水节肥等栽培措施的调控来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从而达到节本增效,但对于不同品种在节水环境下稻米品质是否下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每年气象条件不同,各地田间基本建设、土壤基础肥力、保水条件和选用品种特性也不尽相同,运用节本降耗增产增效技术还要同各地种稻特点及组织稻农培训结合起来。由于农民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科技意识不高,影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