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致病;技术;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耳病;技术研究;诊断与防治;诊断;致病性;猪;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1

摘要: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自2006年6月起,我国各主要养猪省如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发生了一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一般2~5天即造成全群发病。病猪体温升高,一般可达40.5~42.0℃,食欲减退,皮肤潮红,呼吸困难,嗜睡,有的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咽喉充血,肺有不同程度病变,脾肿大,肾脏有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明显。临床上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均不能治愈,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有发病和死亡。经济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当时尚未有学者明确报道该病的病原(暂名为无名高热症),而且既无简捷快速的诊断方法也无有效的防制措施,更无安全高效的疫苗用于防疫。为此,2006年我们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猪无名高热症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07AA201C36),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及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   采用病原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动物感染试验,确定该病的原发病原;根据PCR技术原理,建立快速诊断病原感染的方法;用本地区分离毒株研制浓缩高效价灭活疫苗;制定包括诊断、免疫、饲养及卫生管理等内容的配套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性能指标: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及动物感染试验,确定“猪无名高热症”的原发病原是美洲型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病毒(PRRSV)变异株,其NSP2基因有两处共30个氨基酸的缺失,并探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致病性等,确定该病在我省普遍存在和流行。   2、建立了检测高致病性PRRS病原的RT-PCR方法,该方法可在5~8h内检出结果,敏感性达10TCID50,能够满足快速诊断的需要。   3、用本省地方分离株作毒种,制备成高效价灭活疫苗,试验猪免疫5周后抗体全部转阳,优于现有商品化灭活疫苗的效果。试验母猪接种后平均每窝多产活仔3.7头,试验仔猪接种后死亡率下降了6.4﹪。   4、制定了高致病性PRRS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在本省12个猪场实施后,使母猪每头增加活仔2.36头,仔猪死亡率下降了12.58﹪。该技术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用后能够有效地控制PRRS的发生。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在省内首先发现“猪无名高热症”的原发病原是美洲型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并探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致病性等,确定该病在我省普遍存在和流行。   2.对国内外PRRSV分离株ORF5序列遗传关系分析进一步证实,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群,H-PRRSV所属的亚群1GP5的毒力相关位点与强毒VR-2332一致,亚群2大多与弱毒疫苗株MLV一致。通过进一步掌握PRRSV在国内外的分子流行情况,为今后PRRS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PCR原理,建立的检测PRRS 病原的RT-PCR方法,其敏感性、准确率、检出时间等均优于现有的常规诊断方法。   4、用本省地方分离株作毒种,研制成高效价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针对性强,免疫力优于现有灭活疫苗,对高致病性PRRSV引起的母猪流产、死胎和仔猪高死亡率有理想的效果。   5、根据该病的致病特点和防控成败经验,率先在国内研究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该措施技术先进、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实施后能够有效地控制PRRS的发生,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大力推广应用的价值。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通过初步推广应用证明为成熟技术,适用于各种规模养猪场,效果明显,技术措施安全可靠。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制定的高致病性PRRS综合防控配套技术措施已在全省12个大中型猪场示范应用,示范效果显著。鉴于本项目制定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价值,推广前景看好。   存在问题及建议如下:   1、接种疫苗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因PRRSV野毒株在自然条件下易发生遗传变异,各变异株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因此建议用地方流行株制备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2、实践证实除进行必要的免疫注射外,必须采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但大多数猪场对此认识不足,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应用。   ⑥历年获奖情况:   2009年10月14日,该项目成果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评鉴为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科技成果奖励。

  • 相关文献

[1]猪变形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刘泽文,袁芳艳,田永祥,周丹娜,杨克礼,段正赢,郭锐. 2014

[2]竹节参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向极钎,杨永康,覃大吉,曾凡忠,廖朝林,由金文,唐春梓. 2005

[3]一起猪链球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 刘泽文,袁芳艳,刘威,高婷,周丹娜,杨克礼,郭锐,梁婉,田永祥. 2020

[4]浅谈猪乙型脑炎的防治. 段正赢,周丹娜,郭锐,杨克礼,刘泽文,袁芳艳,刘威,田永祥. 2015

[5]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华升,梅书棋,曾德芳,徐涤平,李勇. 2006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Ⅱ型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凌洪权,董春霞,蔺露,梁望旺. 2013

[7]猪基因工程复合干扰素对仔猪病毒性疾病防治效果观察. 熊忠良,徐涤平,李勇,刘泽文,杨克礼,伍锐,梁望旺. 2008

[8]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与ELISA检测猪蓝耳病抗体的比对试验. 宋忠旭,雷彬,李良华,孙华,彭先文,梅书棋,李明波,陈明银,吴飙. 2015

[9]发挥工程中心优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王长清,熊远著,邓昌彦,梅书棋. 2002

[10]茶树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杨妮娜,黄大野,万鹏,曹春霞. 2019

[11]湖北柑橘主产区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王志静,吴黎明,何利刚,宋放,蒋迎春. 2019

[12]鄂南茶园(羊楼洞茶区)主要病虫害调查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余小平,张旎,吴高,闵勇,向明艳,黄崇英,蒲小利,邓东桂,杨国琼,邓宣胜,陈国庆,龙同. 2022

[13]鄂南茶园(羊楼洞茶区)主要病虫害调查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余小平,张旎,吴高,闵勇,向明艳,黄崇英,蒲小利,邓东桂,杨国琼,邓宣胜,陈国庆,龙同. 2022

[14]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廖友新. 2023

[15]武汉地区梨轮纹病发生重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涂俊凡. 2006

[16]温州蜜柑“僵果”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试验. 吴黎明,蒋迎春,仝铸,王志静,许淼,何利刚. 2010

[17]猪瘟“免疫”猪群暴发猪瘟的诊断. 胡薛英,程国富,周诗其,唐万勇,马立保,倪心. 2000

[18]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 王红琳,卢琴,张蓉蓉,罗青平,温国元,邵华斌. 2020

[19]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副粘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 罗玲,李丽,汪宏才,温国元,罗青平,王红琳,卢琴,商雨,邵华斌,王孝忠. 2020

[20]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及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的诊断. 段正赢,戴德强,郭锐,廖仁芳,杨克礼,周丹娜,刘泽文,袁芳艳,田永祥.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