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育种;品种;节;遗传育种;遗传;推广应用;品种推广;研究;新品种;对虾;推广;斑节对虾;育种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5
摘要: 一、 课题来源与背景 1. 立项背景 斑节对虾主是我国重要的对虾养殖种类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斑节对虾缺乏良种,苗种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发展。开展斑节对虾育种研究,培育斑节对虾良种,是其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加强自主创新的需要。现在一些主要斑节对虾养殖国家已开展了斑节对虾育种工作,形成竞争态势,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开展我国本土原有养殖对象-斑节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任务来源: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选育“(编号:2006BAD01A13-2)等项目。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 技术原理 (1) 斑节对虾遗传基础研究 1)收集不同来源的野生种质资源,分析其群体遗传结构,测定其生长性能,构建遗传变异丰富的育种基础群体。 2)评估重要遗传参数,为斑节对虾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微卫星标记、功能基因的发掘,以及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从分子水平加深了斑节对虾遗传基础认识,为今后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2) 斑节对虾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新品种(系)培育研究 1)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开展斑节对虾新品种(系)培育研究。 2)采用家系选育和BULP技术,开展斑节对虾生长、抗逆新品系培育研究。 (3) 建立配套种虾繁育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推广应用 2. 实际达到的技术性能指标 (1) 斑节对虾遗传基础研究 1)收集了国内外8个斑节对虾地理种群;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形态学多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来源的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形态特征;测试了斑节对虾野生种群的15个表型数量性状,测定了不同来源野生种群的生长性能,并构建自交和杂交组合,形成了斑节对虾育种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育种基础种群和核心种群。 2)建立了斑节对虾重要遗传育种参数评估方法及模型,并对其生长相关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阐明了养殖斑节对虾体长和体重的相关性,以及体长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建立了斑节对虾生长相关性状遗传力评估模型,获得较大月龄斑节对虾生长相关性状遗传力及各性状的表型和遗传相关性。 3)批量发掘了微卫星序列、功能基因,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从分子水平加深了斑节对虾遗传基础认识。 (2)斑节对虾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新品种培育研究 1)以我国南海海南岛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南部(普吉岛)海域野生斑节对虾为基础种群,以体重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开展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群体选育。经过5代的连续选育,获得了快速生长新品种1个即”南海1号“。该品种在2010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水产新品种审查。经过累代选育和遗传改良后,斑节对虾“南海1号”体重生长速度明显提高,比未选育斑节对虾体重生长速度提高了20%以上,成活率提高了8.5%。 2)采用家系选育和BLUP技术,培育出具有生长快,兼具抗氨氮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1个;筛选获得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为培育聚合多个优良性状的斑节对虾良种提供了丰富的育种材料。 (3) 斑节对虾新品种(系)扩繁及推广应用 1)建立了斑节对虾新品种(系)配套种虾繁育技术和斑节对虾新品种(系)配套健康养殖技术。利用建立的种虾繁育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对斑节对虾新品种和新品系进行了规模化繁育和推广养殖。到2014年,斑节对虾新品种和新品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28.0243万亩,虾苗24.485亿尾。培训对虾养殖户1000多名。 (4) 论文、专著、标准、专利及培养学生情况 培育出新品种1个,即斑节对虾“南海1号”(GS01-009-2010);公开发表论文54篇,其中SCI收入论文14篇;发布标准1个;授权和申请的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8件,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件;培养研究生16名。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 系统评估了斑节对虾不同来源种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生长性能,为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育种基础群体奠定基础。 2. 建立了斑节对虾重要遗传育种参数评估方法和模型,并对其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为斑节对虾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批量发掘了微卫星序列、功能基因,构建了斑节对虾首个高密度遗传图谱,从分子水平加深了斑节对虾遗传基础认识。 4. 建立了斑节对虾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新品种1个、新品系1个以及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为以后斑节对虾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成果成熟度,达到实际应用阶段。培育的斑节对虾新品种和新品系最适合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养殖,较适宜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以及辽宁等沿海养殖,尤其适合半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丰富的对虾养殖区。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获得新品系和优良家系还需继续推进选育进程。 2. 与大企业合作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模式有待改进。
- 相关文献
[1]我国对虾病研究现状. 赵永泉. 1997
[2]我国斑节对虾育种研究进展. 江世贵. 2013
[3]斑点叉尾鲴育种研究进展. 廖国璋. 1998
[4]中国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性状育种研究进展. 刘永新,邵长伟,郑先虎. 2025
[5]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姜松,黄建华,林黑着,杨其彬,周发林,邱丽华,苏天凤,江世贵. 2013
[6]斑节对虾不同组织乙酰胆碱酯酶对三唑磷的响应. 李红艳,张喆,陈海刚,马胜伟,陈炜婷,蔡文贵. 2013
[7]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赵超,傅明骏,江世贵,周发林,杨其彬,朱彩艳,邱丽华. 2014
[8]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Y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 李伟杰,傅明骏,赵超,郭松,江世贵,周发林,杨其彬,邱丽华. 2015
[9]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蛋白质的氨基酸分析. 梁亚全,孙谧,韩阿寿,高淳仁. 1995
[10]斑节对虾Pellino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丁阳阳,江世贵,李运东,杨其彬,姜松,杨丽诗,黄建华,周发林. 2019
[11]斑节对虾UBE2H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唐蕾,傅明骏,刘文生,黄建华,周发林,江世贵. 2016
[12]斑节对虾2种高血糖激素家族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表达研究. 吴勉之,杨丽诗,周发林,黄建华,姜松,杨其彬,江世贵. 2018
[13]斑节对虾TRIAP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调控其表达的miRNAs的筛选. 刘恩瑞,赵超,王鹏飞,范嗣刚,闫路路,邱丽华. 2019
[14]斑节对虾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周发林,杨其彬,黄建华,姜松,杨丽诗,张汤生,江世贵. 2019
[15]斑节对虾CDC4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李丽丽,赵超,范嗣刚,王鹏飞,闫路路,邱丽华. 2018
[16]斑节对虾Toll9受体基因免疫功能的研究与表达分析. 刘倩,江世贵,邱丽华,黄建华,周发林,杨其彬,姜松,杨丽诗. 2017
[17]恢复时间对力竭训练后的斑节对虾幼虾的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陈梓聪,陈丕茂,袁华荣,冯雪,佟飞,陈文静,龙鑫玲,张皓铭. 2020
[18]斑节对虾MKK7基因的克隆及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范红弟,李运东,杨其彬,姜松,杨丽诗,黄建华,江世贵,张汤生,周发林. 2020
[19]斑节对虾CFSH基因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 庄明鸽,江世贵,周发林,黄建华,杨其彬,姜松,杨丽诗. 2020
[20]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呼吸代谢变化研究. 陈梓聪,陈丕茂,袁华荣,冯雪,佟飞,张皓铭.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船舶监测系统数据的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估算(英文)
作者:李丹;鲁峰;徐硕;王宇;薛沐涵;倪翰晨;方辉;张漫;马振华;陈作志;许建
关键词:拖网渔船;船位数据;机器学习;捕捞努力量
-
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作者:张婷婷;赵峰;王思凯;杨刚;张涛;袁瑞
关键词:河口鱼类;生态廊道;通道路径识别;生境保护修复
-
中国三省沿海地区养殖菊花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作者:徐瑞;陈素文;王芸;王珺;周传朋;林黑着
关键词:菊花江蓠;营养评价;氨基酸;脂肪酸型
-
风浪流耦合作用下方型升降式网箱水动力特性研究
作者:王绍敏;马振华;胡静;王文飞;毛福考;白泽民;汪利先
关键词:方型升降式网箱;水动力特性;极端海况;适渔性
-
基于ANN的水下机械臂仿真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唐宇;马胜伟;马振华;吴洽儿;杨兴泽;王绍敏;黄应邦
关键词:机械臂;神经网络;滑膜控制;自适应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草鱼和中华绒螯蟹中五氯酚酸钠残留量
作者:娄晓祎;徐依琳;罗慧娟;王艺红;黄宣运;李水根;黄冬梅;陈旭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固相萃取;水产品;五氯酚酸钠
-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历程与问题思考
作者:庄平;赵峰;罗刚;张涛;石小涛;冯广朋;王思凯
关键词: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增殖放流;种群结构调整;生态容纳量;生活史;水产品供给;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