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菌;综合防治技术;菌核病;开发;病菌;技术;防治;防治技术;油菜菌核病;技术研究;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综合防治;研究与开发;综合;研究;菌核

第一完成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09

摘要: (1)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2种适用于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水平的单个样本快速检测技术(ASO-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和1种适用于油菜菌核病菌大量病样对多菌灵抗药性状况的实时定量PCR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抗药性检测的生产实践和抗药性治理技术效果的跟踪和评价;他们是在揭示了 -微管蛋白基因编码198位谷氨酸的三联码GAG突变成编码丙氨酸的GCG是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极高水平抗性的分子机制基础上研发而成,其中实时定量PCR技术抗药性菌株的检出率高达十万分之一,使抗药性病原群体流行的早期预警和实时预警成为可能;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2) 研发的新药剂在国内首次成功替代多菌灵,用于治理抗药性油菜菌核病。先后研发和筛选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杀菌剂7种。包括能够有效延缓抗药性病原群体发展的38%多福酮WP(已获得农药"三证")、能够替代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防治菌核病的50%福菌核WP(已获得农药"三证"), 以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0%菌核灵WP、46%菌核清WP、枯草芽孢杆菌NJ-18生防菌株、无公害高效杀菌剂啶酰菌胺和适乐时。 (3) 研究和推广了油菜菌核病无公害综合防治体系。13年系统检测了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程度、广度和流行态势,明确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江苏省丧失控制该病的使用价值。研究了影响抗药性油菜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以降低病害发生压力和药剂选择压力为指导思想的抗药性治理策略,组装了以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扩行缩(株)距、减氮增磷钾、生物-化学协同防治为核心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4)首次研究证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群体存在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建立了油菜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技术。

  • 相关文献

[1]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潘以楼,汪智渊,吴汉章. 1997

[2]油菜菌核病病原不及防治技术研究. 李茹,赵桂东. 1999

[3]36%田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吉沐祥,束兆林,缪康,赵来成,潘以楼,戴爱国,王标,王进. 2006

[4]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 杨敬辉,潘以楼,朱桂梅,周益军. 2004

[5]黄淮流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陈香华,汪立新. 2008

[6]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初报. 潘以楼,刘福海,徐志平,丁蓝蓝,倪寿坤,杨敬辉,朱桂梅. 2000

[7]壳聚糖对油菜生长及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于汉寿,张益民,陈永萱,吴汉章. 1999

[8]吡啶硫酮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汪智渊,杨红福. 2007

[9]奥麦丁锌对油菜菌核病菌毒力影响及田间防效. 杨红福,汪智渊,张世军. 2007

[10]江苏省句容市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吉沐祥,黄洁雪,王晓琳,范亚君,刁春友,徐炜枫. 2021

[11]当前关于农村沼气的开发与应用问题的研究. 彭亚民. 2012

[12]白化茶的研究与开发. 李荣林,孔云龙. 2010

[13]田间湿度对油菜菌核病斑扩展的影响. 陈啸寅,潘以楼. 1997

[14]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及其田间防效. 顾炳朝,朱桂梅,岳绪国,肖婷,潘以楼. 2012

[15]油菜菌核病病原及流行规律的确定. 陈茂林,刘才南,杨代凤,史建荣. 2000

[16]油菜菌核病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马田田,陈锋,张维,李洪戈,陈松,张洁夫. 2014

[17]油菜抗菌核病材料宁RS-1的选育与利用. 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陈玉卿,顾炳朝,陈新军,高建芹. 2002

[18]速杀菌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张洁夫,伍贻美,王永鹏. 2001

[19]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樊平声,沙国栋,陈益芹,冯伟民,卢昱宇. 2012

[20]沿海滩涂大水面养鱼捕捞技术. 李国峰.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