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5%烯唑醇玉米微粉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研制;烯唑醇;醇;玉米;微粉种衣剂;微粉;种衣剂;玉米微粉;种衣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药应用研究中心

获奖时间: 2008

摘要: 简要技术说明与应用前景:5%烯唑醇超微粉种衣剂是借鉴国际最先进的超微粉体种衣剂的加工工艺和成膜技术,运用先进的气流粉碎技术研制成的国内首创的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微粉体种子处理剂。该项目是以玉米种衣剂的剂型创新为核心,以高效低毒杀菌剂的筛选及助剂系统优配为基础,以超微粉体加工工艺为技术支撑研制成的新型高效、低毒、低成本、生态安全,便于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的玉米超微粉体种衣剂。解决了目前玉米种衣剂存在的问题,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该制剂在剂型、配方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有独特的创新性,具有超细化、低浓度、高活力等优异特性,对玉米丝黑穗病有着极其优秀的防效。微粉种衣剂以其卓越的表面效应、何体效应和量子效应,包衣后可产生良好的成膜性、附着性、缓释性、储存稳定性和对种子的高度安全性。 该项目产品经过室内、盆栽试验,田间小区多年多点试验证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显著。在接种病原菌的条件下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51.2%~60.3%,增产率38.57%~58.67%。异地试验示范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71.7%~96.2%,增产率11.8%~15.6%。 使用量按药种比1:200包衣,每斤种子包衣成本0.1元,使用成本是悬浮型种衣剂的1/2,减少农药使用量20%,提高农药利用率20%,减少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烯唑醇种衣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登记证书、化工部农药生产许可证书并制定了企业标准,产品商品名为“穗迪安”。在黑龙江省累计大面推广200万亩,创社会效益1.2亿元。 5%烯唑醇超微粉种衣剂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农药应用研究中心针对黑穗病菌研制的专用型玉米种衣剂。超微粉体种衣剂和胶体种衣剂相比有三个显著优势: 第一,改变了种衣剂剂型。胶体种衣剂为液体悬乳剂或胶悬剂,超微粉体种衣剂为固体超细粉粒。剂型的改变给产品的包装、运输、贮藏、使用带来一系列方便。 第二,超细化、高活力。该制剂在配方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有独特的创新性,具有超细化(微米级)、低浓度、高活力等优异特性, 活性成分的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对玉米丝黑穗病有着极其优秀的防效。 第三,低用量、低成本。超微粉体种衣剂用量是胶体种衣剂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这就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在使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二。 5%烯唑醇超微粉体种衣剂,将以其成本低、效率高、使用简便等诸多优势,既便于农户少量种子处理,又便于大批量系列化种子加工。可迅速占领市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相关文献

[1]低温胁迫对烯唑醇包衣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初探. 郑铁军. 2006

[2]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潘亚清,郑铁军,李宝英,郭玉莲. 2006

[3]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初报. 郑铁军. 2005

[4]种衣剂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评价. 赵秀梅,郑旭,王连霞,杨代斌,刘颖,刘洋,王立达,李青超,王振营. 2022

[5]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害的防治效果. 曹丽萍. 2022

[6]玉米种衣剂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郑铁军. 1997

[7]超微粉体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晏晖. 2002

[8]玉米种育剂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郑铁军. 1997

[9]苦参碱在大豆种子包衣剂中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郑铁军,贾志民,仲淑华,李宝英,郭玉莲. 2006

[10]白藜芦醇微粉的制备、表征与抗氧化功能评价. 王崑仑,赵修华,祖元刚,李家磊. 2015

[11]烯唑醇超微粉体玉米种衣剂应用技术研究. 李宝英,郑铁军,郭玉莲. 2005

[12]烯唑醇超微粉体种衣剂防治大麦主要病害的研究. 李宝英. 2005

[13]草莓饮料的研制. 苏云珊. 2019

[14]4型禽腺病毒HLJ1701株灭活疫苗的研制. 朱庆贺,苗艳,杨旭东,王爽,张鹏宇,陈曦,王观悦,史同瑞. 2020

[15]沙棘蓝莓复合格瓦斯饮料的研制. 张军,王静. 2013

[16]根菜类作物块根测定装置的研制. 张春峰,刘军亮,王囡囡,朱宝国,孟庆英,冯浩原. 2023

[17]大豆根腐病防治研究. 吴炳芝,段文学,孙毅民,张景春,梅丽艳. 2000

[18]小麦超微粉体和衣剂技术研究. 解惠光,吕云波. 1997

[19]小麦超微粉体种衣剂技术研究. 解惠光,吕云波,郑铁军,晏晖. 1997

[20]种衣剂防治早熟禾草坪腐霉枯萎病技术研究. 王晓军.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