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食用豆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产业化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技术;品种;栽培;食用;高效栽培;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育;产业;栽培技术;高效;高产高效栽培;产业化;食用豆;新品种;选育;高产

第一完成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09

摘要:   本项目的主要科技内容是通过杂交育种、系统选育、引种等育种手段围绕不同生态区域和不同育种目标的江苏省食用豆生态区(淮北生态区,沿江生态区,苏南生态区)的不同育种要求,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食用豆新品种,进而通过对获得国家和江苏省(或主产地区)审定(或鉴定)的食用豆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垄作稀植等)来获得相应新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再通过获得的相关食用豆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利用,以出口创汇企业为龙头进行产业化运作,来提高我省食用豆的研究和生产水平,进而通过出口创汇平台出口和销售各类食用豆加工新产品,通过以上方法建立我省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   本项目所涉及的食用豆品种主要包括绿豆品种苏绿3号、中绿4号等,小豆品种中红2 号、苏红1号,蚕豆品种通蚕3号、通蚕5号,豌豆品种苏豌1号。   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技术为绿豆和小豆一次性收获技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蚕豆无公害高产高效立体套种栽培技术,豌豆垄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产业化主要通过省内的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盐城中盛豆业有限公司,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等实行。   各品种的主要经济指标和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1、苏绿3号(大粒、早熟)绿豆品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丰产、绿豆新品种,系从亚蔬中心引进的VC2768A中系选而成,2004年通过江苏省认定,该品种高产优质,可一次性收获,是目前国内千粒重最高(85克)、第一个抗病毒病的品种,也是目前江苏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中绿4号(中粒、多抗)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通过鉴定的抗豆象绿豆品种,以上2个品种占据了目前全省绿豆种植面积的95﹪以上。   2、中红2号(高产、大粒)、苏红1号(早熟、小粒)等红小豆品种:分别为中国农科院、沿江所育成,两品种均表现为抗病优质,以上两品种现在江苏省占有率为95﹪以上。   3、通蚕3号(中粒,青皮)、通蚕5号(大粒、白皮)等蚕豆品种:两品种均表现高产、优质,适合速冻加工,是目前江苏速冻加工的首选品种,在江苏鲜食蚕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4、苏豌1号等豌豆品种:亩产鲜荚1000公斤左右,早熟高产,适合出口创汇要求。   本申请通过以上不同单位选育的7个食用豆品种,以江苏省农科院为主要栽培技术研究单位,建立了适合本省种植的食用豆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并在本省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具体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1、绿豆、小豆新品种及一次性机械化栽培技术和间套作栽培技术:通过在南通、盐城沿海地区,以盐城中盛豆业、南通嘉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进行出口创汇基地的建立,5年来利用新品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累计建立出口创汇基地12个,累积推广面积8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近7500万元。   2、蚕豆新品种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江苏省农科院通过对新品种进行的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累积在南通、盐城、南京、淮安等地推广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等100万亩,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速冻加工出口,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   3、豌豆新品种及地膜覆盖垄作栽培技术:主要在淮安市、盐城市等地区通过地膜覆盖、垄作等技术提早上市,通过江苏中宝公司、盐城中盛豆业等公司累计推广40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000万元。   围绕以上适合不同生态区的食用豆新品种,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品种繁殖、推广及其应用体系,在省内外建立繁殖基地5个,推广示范基地19个,生产基地12个,带动了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南通中宝食品有限公司、盐城中盛豆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专业从事食用豆生产与贸易的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和产业化开发,几年来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各种食用豆新品种近220万亩,年种植面积约为江苏省食用豆种植面积的90﹪左右,创经济效益2.8亿元,社会效益3亿多元,为我省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 相关文献

[1]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钱虎君,丁丹,梅彭新,王明君,王波,刘小斐,马小龙,姜建友. 2012

[2]糖料作物甜菊产业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黄苏珍,原海燕,周群喜,杨永恒,崔广荣,李善汪,罗庆云,佟海英,郭书巧,王其斌,杨秋萍. 2018

[3]江苏省南通地区榨菜优质高产栽培及高效模式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汪波,李波,沈俊明,薛亚光. 2015

[4]高产优质抗病中粳稻新品种隆粳968的选育与应用. 袁彩勇,李刚,王健,孔宪旺,罗伯祥,程保山,徐卫军. 2016

[5]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王志春. 2012

[6]棉花新品种盐抗杂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吉荣龙,崔必波,黄志勇,费月跃,顾克余,樊锦春,李春宏. 2006

[7]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1120的培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孙明法,姚立生,严国红,唐红生,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单忠德,孙红芹,万林生. 2008

[8]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112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朱国永,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单忠德,孙红芹,万林生. 2008

[9]连云港地区梅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 赵文静,郑旭,王晓晓,缪美华,王都军,刘兴满. 2023

[10]高产夏大豆新品种淮豆12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徐海风,杨加银,程保山. 2015

[11]江苏省食用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陈新,袁星星,顾和平,张红梅,陈华涛. 2009

[12]优质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0号'选育及栽培. 汪凯华,王学军,缪亚梅,陈满峰,葛红,顾春燕,赵娜. 2017

[13]高产优质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3的选育及栽培. 姚梦楠,周恩强,周瑶,王永强,薛冬,王学军,缪亚梅,汪凯华. 2023

[14]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陈爱大,杨红福,温明星,曲朝喜. 2011

[15]优质高产中粳新品种徐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刘超,王健康,郭荣良,丁成伟,吴玉玲,徐家安. 2003

[16]杜鹃花新品种‘蝶舞’的选育及露地栽培应用技术. 刘晓青,苏家乐,李畅,何丽斯,肖政. 2018

[17]杜鹃花新品种‘江南春早’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陈璐,苏家乐,何丽斯,李畅,仲少华,刘晓青. 2016

[18]高产、多抗、适合机械化作业油菜新品种苏油7号的选育. 孙华,张建栋,黄萌,陈培峰,许才康,宋英. 2015

[19]优质高产多抗中粳稻新品种徐稻4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刘超,王健康,郭荣良,丁成伟,吴玉玲,徐家安,颜俊华. 2006

[20]玉米新品种苏玉2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胡加如,彭长俊,陈小晖,孙权星,薛林,陆虎华,陈国清,黄小兰.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