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杂草发生;中下游;技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杂草;农田;地区;发生;控制技术;发生规律;杂草发生规律;控制;杂草;长江;长江中下游;规律

第一完成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11

摘要:   通过创制的七级目测法结合数量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连作田杂草群落分布和发生的规律,定量揭示了以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夏熟作物田杂草群落、以马唐为优势种的秋熟旱作物田杂草群落、以稗草为优势种的水稻田杂草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以及分布和草害发生的区域特点,受农业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决定的杂草群落的变化过渡规律以及随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改变的种群及群落演替规律。依此提出了中国农田杂草群落分布和草害发生的5区8亚区的区划。根据上述规律建立了以一次性复配化学除草剂为主体的杂草防除技术体系,特别是适应省工节本的栽培方式下的杂草防除技术。   该技术体系具有成本低廉效果稳定适应性强的中国特色,并推广应用到世界其他国家。近10多年来累计推广应用1千万公顷,减少草害增产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00亿元,轻型栽培节本40亿元。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在10数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过有关研究结果和论文,获各类奖励5项。这些研究结果也成为编写《中国杂草志》的主要理论依据。建立了中国农田杂草的信息系统,网上点击100万次,对传播杂草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成果坚实的杂草研究理论为基础,指导杂草防除实践,又检验生产实际中的草害问题。在研究方法和手段及所获结果上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 相关文献

[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李洪山,赵阳,卞文斌,李慈厚,李红阳,陈彦秋,陈辉民. 2007

[2]论可持续的农田杂草治理. 马晓渊. 2000

[3]稻田草害控制技术. 吴竞仑. 2000

[4]部分常规水稻品种抑草性评价. 王一专,李贵,吴竞仑. 2009

[5]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技术. 李茹,赵桂东,熊战之,陈香华,付佑胜,郭小山. 2007

[6]秸秆还田后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孙厚俊,赵永强,杨冬静,徐振,张成玲,谢逸萍. 2016

[7]江苏省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沈素文,李建伟,邱光,娄远来,吴建荣. 2006

[8]淮安地区机插稻田杂草发生规律. 付佑胜,刘伟中,汪立新,赵桂东. 2017

[9]不同耕作模式下麦田杂草发生规律. 冒宇翔,沈俊明,王晓琳,李贵. 2018

[10]乌蔹莓在果桑茶园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陈志石,吴竞仑,周恒昌. 2006

[11]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 谢晓金,李秉柏,王琳,戴秦如,申双和. 2010

[12]2012年射阳县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刘海南,尹辉,刘军,徐文华,茆文军. 2013

[13]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姚金保,耿志明,杨丹. 2012

[14]长江中下游薯区品种区域试验概况和产业发展建议. 邱军,李育明,卢跃华,王大一,孙明芳. 2005

[15]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的评价. 姚金保,张鹏,马鸿翔. 2019

[16]苏皖鄂地区一季稻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 黄维,杨沈斌,石春林,于庚康,高苹,陈德,王萌萌. 2018

[17]长江中下游薯区甘薯农户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张辉,贺娟,梁健,孙厚俊,唐忠厚,宁运旺,汪吉东,张永春. 2021

[18]长江中下游甘薯氮磷钾肥施用效果与区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张辉,谭诚,周晓月,马洪波,许仙菊,汪吉东,宁运旺,张永春. 2022

[19]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王书文,彭海刚. 2002

[20]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杨丹,姚金保,杨学明,周淼平,马鸿翔.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