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甘;孢囊线虫;线虫病;技术研究;控制技术;麦类作物;麦类;作物;控制;甘肃;线虫;甘肃省;研究;孢囊线虫病
第一完成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14
摘要: 成果简介: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是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4030)的子课题部分研究内容。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病害。该病害在我国的分布逐年扩大,已成为小麦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对其在甘肃省的发生、危害程度、侵染规律尚无研究。该病属于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②技术原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掌握了小麦孢囊线虫病在甘肃省的分布、危害程度、病原种类和发生规律;筛选出抗病品种;研制开发出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种衣剂。性能指标:通过广泛采集主栽区田间土样和根部样品,室内分离鉴定和统计孢囊线虫基数,掌握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和危害程度。鉴定甘肃省孢囊线虫进行种类;明确甘肃省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规律和该病的侵染规律。筛选抗病品种(系)3-5个;研制开发小麦种子包衣剂1-2个,进行试验和示范,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4篇。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经国内文献查新:甘肃省科技查新检索咨询中心进行项目查新,共检索到主要国内相关文献18篇,其中2篇为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查新项目关于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以及危害;小麦孢囊线虫的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小麦孢囊线虫病侵染规律;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孢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未见文献报道。开发的防治麦类孢囊线虫病的种衣剂;总结提出《小麦孢囊线虫病调查技术规程》、《小麦孢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和《麦类孢囊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3个技术规范,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技术属于研究后期示范阶段,较为成熟;适用范围:筛选的抗病品种适用于甘肃省小麦、大麦和燕麦的产区,研制的种衣剂目前适用于春小麦产区和冬前有侵染的冬小麦产区。安全性:经试验,本科研成果的技术安全。 ⑤应用情况:通过抗病品种(系)、种子包衣等防治技术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8.5万亩,防效达60%以上,新增总产量达880.6万公斤,新增纯收益1385.5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3.7元/元,经济效益显著。存在的问题:尽快着手种衣剂产品标准化的工作,取得农药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使成果真正用于生产实践。加强新的复配型种子包衣剂研发,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技术规程并申请颁布。 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⑦成果简介:本项目明确了甘肃省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明确了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田间孵化动态和侵染规律,冬小麦田间侵染高峰在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春小麦在4月中下旬。筛选出1个高抗的燕麦品种陇燕3号,4个中抗的小麦品种(系)兰航选01、陇鉴9811、98102-1-1-1-2和Cp01-11-2-1,及1个大麦品种垦啤4号。研制出高效低毒的甘农大1号种衣剂,对孢囊线虫病防效显著。该产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164967.x,公告号:CN102246795A)。编制了《小麦孢囊线虫病调查技术规程》、《小麦孢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和《麦类孢囊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等3个地方标准,已提交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通过抗病品种(系)、种子包衣等防治技术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8.5万亩,防效达60%以上,新增总产量达880.6万公斤,新增纯收益1385.5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3.7元/元。
- 相关文献
[1]主要作物新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栗雨勤,张文英,谢俊良,彭海成,李建兵,卜俊周. 2006
[2]果树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李亚囡,李学华,范婧芳,王文瑾,董辉. 2021
[3]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防治粟线虫病的研究. 刘信义,王志学,李继思,张汉富. 1985
[4]谷子线虫病品种抗性鉴定及拌种药剂筛选. 董立,马继芳,郑直,李志勇,全建章,刘磊,甘耀进,董志平. 2010
[5]鸭梨中冠园修剪技术研究. 刘承晏,聂惠文,刘平钧,肖玉双. 1983
[6]“Cystnematode”中文译名应该为“孢囊线虫”. 陈书龙,郑经武,肖炎农,彭德良. 2011
[7]“Cyst nematode”中文译名应该为“孢囊线虫”. 陈书龙,郑经武,肖炎农,彭德良. 2011
[8]小麦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杂草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 李香菊,王贵启,吕德滋. 1999
[9]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鉴定. 石洁,王振营,王晓鸣,杨代斌,陈捷. 2016
[10]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鉴定. 石洁,王振营,王晓鸣,杨代斌,陈捷. 2015
[11]日光温室番茄控制土壤深层渗漏的灌水量指标. 范凤翠,张立峰,李志宏,石玉芳,高丽红,燕泰翔,贾建明. 2010
[12]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与分布. 杜蕙,陈明,吕和平,曹素芳,陈书龙,漆永红. 2012
[13]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陈学君,曹广才,贾银锁,吴东兵,陈婧,于亚雄,李唯,李杰. 2009
[14]黑龙港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益分析. 杨金深,Elwin GSmith,郑彦平. 2000
[15]内源激素对作物高效用水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张凤莲,董文琦,岳增良,董宝娣. 2011
[16]黑龙港地区不同作物综合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冯伟,张海娜,孙旭升,岳增良. 2017
[17]基于水资源状况的河北低平原种植结构调整. 李志宏. 2003
[18]通过生物工程创造抗除草剂作物新品种的技术与实践. 吕德滋,李洪杰,李香菊. 2000
[19]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张丹,胡万里,刘宏斌,杜连凤,徐钰,成振华,孙世友,王洪媛. 2016
[20]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何立谦,张维宏,杜雄,张永升,王磊,曹彩云,李科江.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温度效应和防控药剂筛选
作者:王容燕;高波;李秀花;陈书龙;马娟
关键词:甘薯;斑驳坏死病;终极腐霉;杀菌剂;毒力
-
噻唑膦与硅肥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马娟;高波;李秀花;王容燕;黄山;陈书龙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噻唑膦;硅肥;增效作用
-
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甘薯中的分布动态及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
作者:王容燕;高波;盖宏宇;李秀花;陈书龙;马娟
关键词:甘薯;蛴螬;吡虫啉;噻虫胺;防治效果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焦文哲;马娟;高波;李秀花;陈书龙;王容燕
关键词:斜纹夜蛾;蓖麻;甘薯;油菜;生长发育
-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PA-LFD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高波;马娟;李秀花;王容燕;陈书龙
关键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rDNA-ITS;可视化快速检测
-
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应用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
作者:马娟;王容燕;高波;李秀花;陈书龙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病;噻唑膦;木醋液;增效作用
-
噻唑膦与氨基寡糖素联合应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马娟;李秀花;高波;王容燕;陈书龙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病;噻唑膦;氨基寡糖素;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