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黄瓜良种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良种;技术;黄瓜;研究与应用;产业升级;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升级

第一完成单位: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时间: 2011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是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的集成。   我国是世界上黄瓜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的国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5%和59%。据2009年农业部统计,我国的黄瓜栽培面积为150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占40%左右,居我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之首。虽然我国是黄瓜生产大国,却不是强国,其主要原因是产量低,产品整齐度、外观、营养品质等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种子是黄瓜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现优质、高产和稳产的重要保证。但我国黄瓜良种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而国外种业公司在育种技术、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市场营销和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市场有被国外种子公司逐步占领的危险。   本项目针对我国黄瓜种业新形势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限制因素,围绕黄瓜良种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重点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选育优质专用的黄瓜新品种;进一步提高黄瓜种子加工检测水平,保障种子质量;建设新型良种推广模式,实现黄瓜优良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课题组以转变育种理念为切入点,将育种理念从传统的品种选育转变为品种设计,先后建立了黄瓜耐弱光鉴定技术体系、多重PCR辅助抗病育种技术体系,优化了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创新了一批优异育种资源,实现了由形态育种向分子育种、细胞育种的飞跃,育成了“津优35号“、“津优36号“等设施专用黄瓜新品种。   为了使新品种尽快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项目研发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质量检测体系,在成果推广过程中不断完善新品种示范和推广的模式和网络,在国内蔬菜种业界首次实行了产品经理人制度,确立了合作共赢的推广模式,并实现产品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育、繁、加、销一体化的良种推广转化体系,实现了新品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目前本项目育成的“津优35号“、“津优36号“黄瓜新品种已成为我国设施黄瓜的旗舰品牌和主栽品种,改变了我国设施黄瓜长期缺乏主栽品种的局面,实现了我国黄瓜良种产业的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   本项目以黄瓜耐弱光能力评价、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抗病性鉴定、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等育种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优异种质资源为关键,以选育优良的设施黄瓜新品种为目的,以高效精准的种子质量DNA指纹检测技术为保障,通过完善示范和推广网络,实现黄瓜优良新品种的高效转化和快速推广,提高我国设施黄瓜生产的良种转化率,促进黄瓜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开展育种技术创新,实现种质材料创新和品种创新。本项目围绕提高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纯化的效率,开展黄瓜耐弱光能力评价及鉴定技术体系、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同时继续优化和完善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技术,利用诱变技术、多基因聚合技术、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技术进行黄瓜种质材料创新,创制和筛选优异的亲本材料,并探索出品质、产量和多抗性协调提高的育种模式,解决黄瓜生产上存在的优质与高产、耐低温与耐高温、耐低温与抗病的矛盾,最终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质、高效设施黄瓜新品种。   2)创新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保障新品种高效转化。为了加速黄瓜良种的转化,我们率先开展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规模化开展黄瓜良种纯度鉴定的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黄瓜良种质量鉴定的方法技术体系。该体系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田间纯度鉴定方法,使鉴定周期由田间鉴定的90天缩短到2-3天,准确率达到100%。质量检测技术的创新为我国黄瓜良种的高效转化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证。   3)完善示范推广模式,构建新型黄瓜良种大面积快速推广平台。在多年来形成的营销和推广网络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良种示范推广模式,实行产品全程信息化管理,构建完善的黄瓜新品种推广平台,加速了黄瓜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首次在国内系统地提出了黄瓜耐弱光评价指标和鉴定方法。筛选出国内首批极耐弱光的育种材料30-12、D50-6,为抗逆育种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创建了黄瓜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及黄瓜抗病标记的多重PCR技术体系,其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快速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抗病资源鉴定受环境和季节双重制约的技术难题,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出抗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的优异种质资源。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黄瓜种子纯度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并在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了种子纯度鉴定成本,缩短了鉴定时间,提高了鉴定准确率,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   育成的“津优35号“是我国首个集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特性于一体的设施黄瓜专用新品种,其优异的瓜条商品性成为目前黄瓜育种的新标准。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系列创新技术已在黄瓜育种领域成熟应用,被国内同行普遍关注,引领了国内同类技术的创新发展。本项目育成的黄瓜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多种病害能力,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数量,有效减轻农民负担,有益农业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生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相关文献

[1]中国黄瓜杂交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陈正武,王艳飞,张霞,于海生. 2005

[2]黄瓜杂交制种土肥水管理技术. 于美荣,陈正武,付婷婷,甄少华. 2021

[3]天津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与关键领域.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2014

[4]天津市养殖户用种行为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贾凤伶,李英杰,刘耕春,王云,董霞,胡文星,吕超,张磊,程文娟,葛瑾,霍文娟. 2022

[5]西藏昌都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晓磊,张远芳,平措泽仁. 2009

[6]京津冀花椰菜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单晓政,张小丽,文正华,刘莉莉,姚星伟,江汉民,牛国保,孙德岭. 2019

[7]天津市甜樱桃产业发展概况. 杨丽芳,廖方舟,穆鹏,胡忠惠,王芝学. 2020

[8]天津市芹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国训,吴锋,王武台,李海燕,王钦,何伟,田立鹏. 2021

[9]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张伟,郎朗,陈立升,宋翔宇,王洲,刘慧静,孟庆良. 2019

[10]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毛科军,官宏义,王晓蓉. 2016

[11]辣椒耐低温研究概述. 常彩涛. 2011

[12]小粒蔬菜种子丸粒化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刘惠静,王武台,张烈,孙立全,刘莉莉. 2005

[13]种衣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孟兆芳. 1997

[14]国内鲜食玉米生产及研究现状分析. 赵顺玉,郭冬生,付从贵. 2004

[15]番茄红素的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 安建勇,白鹏勋,崔茂盛,乔家运,王文杰. 2019

[16]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王鹏文,戴俊英,魏云鹏. 1999

[17]生物土壤添加剂对黄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郝永娟,霍建飞,刘春艳,王勇,王万立. 2010

[18]黄瓜黑斑病抗性基因Acu的QTL定位分析. Wang Huizhe,王惠哲,Li Shuju,李淑菊,Yang Ruihuan,杨瑞环. 2015

[19]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黄瓜离体雌核发育早期过程进行转录组分析. 姚尧,杜胜利,魏爱民,韩毅科,刘楠,陈正武. 2015

[20]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机制初探. 郝永娟,魏军,刘春艳,王勇,王万立.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