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粱高效抗蚜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恢复;耐热;创制;籼粳;配合力;水;配合;稻;籼粳交;恢复系;力;水稻;高配合力;籼粳交恢复系;合力

第一完成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本成果以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财政专项等课题为依据,在对我国危害高粱蚜虫种类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项试验,对高粱抗高粱蚜室内鉴定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室内高粱单株抗高粱蚜鉴定技术和室内抗蚜鉴定为基础的抗蚜辅助育种技术,并在育种、分子标记等研究方面进行了应用。该成果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系统研究了为害我国高粱的蚜虫种类和发生规律,明确高粱蚜是危害高粱的优势种群;首次利用COI基因对全国高粱主产区的高粱蚜进行了生物型分化研究,证明基于COI基因水平高粱蚜无生物型分化。 2.率先建立了简捷高效的高粱蚜繁殖、定量接种、品种抗性评价鉴定技术,创建了室内与田间相结合的一代两次抗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申报发明专利一项。 3.应用高效抗蚜育种技术鉴定筛选了3000余份资源材料,利用筛选出的抗源,育成不育系312A、恢复系CR2021等一批抗蚜三系材料,选育出冀糯1号等抗蚜高粱杂交种。

  • 相关文献

[1]几个骨干谷子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 李素英,冯小磊,范光宇,苏旭,高翔,田晓建,赵治海,刘正理. 2016

[2]两个谷子新不育系几个性状的配合力评价和遗传力分析. 夏雪岩,刘正理,程汝宏,张婷,任晓利,王颜霞,田彩娟. 2013

[3]四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资源的创制. 刘晓东,王明秋,孟川,吴芳,马蕾,牟金贵,王玉海. 2021

[4]冀东养蟹稻田有机米生产技术规程. 李福建,张启星. 2012

[5]稻插远缘杂交后代"远F2―1"光合速率观察与分析. 李慧敏,赵明. 2001

[6]水氮用量对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武雪萍,闫鹏,王小彬,蔡典雄,吴会军,张彦才,李若楠,王丽英,查燕,张建君,庄严,赵全胜,谢晓红. 2012

[7]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闫鹏,武雪萍,华珞,武其甫,李银坤. 2012

[8]春小麦千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耐热性分析. 张业伦,孟雅宁,吕亮杰,梁丹,罗巧玲,兰素缺,张凯,何飞飞,兰彩霞,李杏普. 2021

[9]耐热小麦生理特征分析. 吕丽华,李谦,雷明帅,姚艳荣,贾秀领. 2020

[10]小麦耐热性状鉴定及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刘子会,李国良,张华宁,张红梅,张艳敏,郭秀林,柳斌辉. 2016

[11]硬果番茄新品种‘冀番137’和‘冀番138’(英文). 尹庆珍,尹伟平,杨超沙,郄丽娟,赵付江,王国华. 2017

[12]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Li Yuan,李源,You Yong-liang,游永亮,Zhao Hai-ming. 2017

[13]张家口市坝上地区谷子恢复系的选育研究. 宋国亮,张海颖,范光宇,王晓明,王德权,赵治海. 2019

[14]高产 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的选育. 郭宝生,刘素恩,王兆晓,耿军义,崔瑞敏,刘存敬,张建宏,张香云,付会期. 2010

[15]高产、优质多抗夏播糯高粱商粱七号的选育. 孟宪政,袁海波,陈敏菊,陈鑫伟,杜瑞恒. 2011

[16]冬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庞春明. 1994

[17]利用双标图筛选棉花创新种质研究. 王士杰,朱继杰,赵红霞,郑莎莎,万艳霞,王国印,李妙. 2014

[18]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李源,游永亮,赵海明,武瑞鑫,刘贵波. 2018

[19]25份引进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利用潜力分析. 魏建伟,岳海旺,陈淑萍,谢俊良,彭海成,卜俊周. 2021

[20]陆地棉高强纤维材料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史立强,张正圣,徐显,赵俊丽,万艳霞,王校栓.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