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高粱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研究进展

杂粮作物 2009

摘要:高粱的雄性不育有多种类型,发生的原因复杂。对高粱雄性不育机理的探索一直是高粱杂种优势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采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粱雄性不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绒毡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减数分裂以及ATP酶的分布特征、不同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角度探索了雄性不育花药的败育过程。这些研究进展不仅对探明高粱雄性不育机理、恢复机制等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促进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细胞学水平介绍有关高粱花药败育过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高粱 雄性不育系 败育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无损识别普通、高油、超高油玉米籽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5粒普通玉米、72粒高油玉米和73粒超高油玉米共计220粒玉米籽粒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玉米籽粒的近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信息提取技术建立了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样品的BPANN识别模型。为考察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连续10次随机划分样品集,每次在各类别玉米籽粒中随机选取4/5作为建模集,剩余1/5作为预测集,选择光谱信息的第2~15个主成分作为网络输入,样品以3个类别值-1,0,1作为目标输出,10次建模的学习识别率均达到100%。以所建BPANN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类识别,普通玉米、高油玉米和超高油玉米籽粒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33%,97.88%和91.43%,总体正确识别率平均达到9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建立玉米籽粒识别模型可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进行快速、无损识别,对于玉米籽粒的选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还探讨了选择主成分建模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种类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方差贡献率99%以上的光谱第一主成分参与建模,对模型预测效果有负影响,说明不同主成分包含的区分普通、高油与超高油玉米籽粒的分类信息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法建立样品分类识别模型时选择不同主成分建模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BP人工神经网络 高油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凝胶电泳法鉴定杂交玉米种子纯度与田间种植鉴定法的相关性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采用玉米蛋白凝胶电泳法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法对30个杂交玉米种子样品进行纯度测定,并对2种方法所得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结果达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653 1,线性回归方程为:y=23.93+0.760 8x。证明蛋白质凝胶电泳法鉴定玉米种子纯度是可靠的,且可用电泳纯度推算出田间鉴定纯度。

关键词: 玉米 种子纯度 电泳 田间种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刍议

山西农经 2009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山西省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小康、顺利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山西省 农产品 竞争力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其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产流带覆盖面积与种植带面积比例为1:1.5和1:1的种植方式平均产量均较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1:1.5、1:1和露地种植的播种行距分别以11.3cm、15cm和15cm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1:1.5和1:1种植方式在拔节期的个体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分蘖和单株绿叶数优于露地栽培;1:1.5、1:1和露地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9.8kg·mm-1·hm-2、17.4kg·mm-1·hm-2、14.3kg·mm-1·hm-2。该项研究同时明确了不同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在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特征。

关键词: 小麦 田间微集雨 种植方式 播种行距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与边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140羽边鸡进行遗传结构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对边鸡12周龄、14周龄体重与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38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34。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显示,MCW 0206、MCW 0014、ADL0278、MCW 0067、MCW 0123、MCW 0330和MCW 0069对12周龄体重和14周龄体重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MCW 0014基因型为201/201的个体12周龄和14周龄体重的最小二乘均值都显著高于基因型为187/187、195/195的个体(P<0.05);MCW 0067基因型为187/187的个体14周龄体重的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为183/183、181/181的个体(P<0.05)。结果表明,标记MCW 0014的基因型201/201有望作为12周龄和14周龄体重的辅助标记,标记MCW 0067基因型187/187有望作为14周龄体重的辅助标记。

关键词: 边鸡 微卫星 标记 体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山西果树 20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及综合利用

山西果树 20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8号选育

中国马铃薯 2009

摘要:1选育经过"晋薯18号"原代号02-5-8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2001年用9704-32作母本,用9333-10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交实生种子。2002年培育实生苗,2003年入选的实生苗单株进入选种圃试验,通过田间观察及各性状调查,表现突出,编号为02-5-81。经过品鉴试验、品比试验、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及品质、抗性鉴定选育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破解大面积旱地玉米增产难题是山西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玉米生产在山西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多年来山西省玉米单产一直徘徊在5 250 kg/hm2的较低水平,尤其大面积旱地。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产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增密为核心的各种技术集成配套"的观点,通过全省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创新集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高产模式,初步建立起了玉米抗旱高产技术体系,并在各玉米产区布点示范,取得了较大面积旱地玉米公顷产量超15 000 kg的高产记录,该技术成果对实现山西省玉米丰产增粮计划、促进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粮食安全 山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