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色补血草叶片组织培养及无性系的建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CSCD
摘要:二色补血草叶片组织培养及无性系的建立张小苹,马双马,那淑芝,薛秋生(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承德067000)二色补血草(Limonum,bicolor(Bge)O.Kantae)是蓝雪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于盐碱地或沙壤质土壤上。花葶丛生,上部分枝...


不同类型的水稻组合(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与籽粒充实度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类型的水稻组合(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及其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亚种间杂交稻比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具有更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但生长发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群体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较低,干物质分配不协调,库容量大,早衰,导致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差。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籽粒充实度


冀中南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棉花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1986~1996年在石家庄河北棉花所黄、枯萎病混生病圃,对中棉所12每年8月20~25日进行黄萎病调查,并与当地6~8月每旬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空气相对湿度等与发生黄萎病关系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气温27℃是发病轻重的转折点,7月中下旬的气温是影响黄萎病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可分为高温、低湿、少雨轻病年和低温、高湿、多雨重病年,两者出现频率接近50%。经过对黄萎病指(Y)与所有因子逐步回归分析,入选因子为7月中旬湿度(X5)、6月下旬降水量(X12)、7月中旬降水量(X14)、7月下旬日照时数(X24)和6月下旬平均气温(X30),得出回归方程可试用于黄萎病发病的预测预报。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37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受害与未受害籽粒中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生化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还原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类黄酮为次要因子;可溶性糖与品种抗虫性关系不明显。总酚和还原糖与小麦的诱导抗虫性有关,而单宁与之无明显相关性。抗虫品种籽粒受害后,可溶性蛋白谱带上出现了1条分子量为39.2kD的蛋白带,可能与品种抗虫性有关。
关键词: 小麦,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
精胺和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及D-精氨酸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土壤自然干旱条件下叶面喷施精胺(Spm)、D-精氨酸(D-Arg)、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不改变小麦幼苗内源多胺含量变化趋势,只是不同程度地影响内源多腹水平。SPm处理提高内源腐胺(Put)和亚精胶(Spd)水平;D-Arg处理的内源Put和Spd水平也略有提高;MGBG提高内源Put水平,且MGBG作用前期降低Spd水平,后期则导致Spd水平增高。
关键词: 内源多胺 精胺 D-精氨酸 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 小麦


近年葡萄病毒病研究的进展
《葡萄栽培与酿酒 》 1998
摘要:9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葡萄病毒病研究飞速发展。主要病毒,例如扇叶病毒、卷叶相关病毒已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定性。许多过去病原不清的病害也逐渐明确了致病病原。葡萄茎痘病(Rupstrisstempiting)与斑点病(Fleck)被证明是由病毒造成的...


富士苹果套袋与解袋的适宜时间
《河北果树 》 1998
摘要:落花后15d,果实横径0.5~1.0cm时套袋,果实日烧和烂果率最低;采收前25~30d,下午4时后解袋,采收后果实综合经济性状最理想。解袋过早,烂果率增加,果实外观质量较差;解袋过晚,风味顿减,色泽较差。
关键词: 苹果;套袋;解袋;时间


我省红富士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河北果树 》 1998
摘要:我省红富士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杜纪壮马希满张建军石海强马继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050061)红富士是我省苹果生产中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在果品生产及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栽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