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两熟制种植的早熟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7号的选育及应用
《河北农业科学 》 1998
摘要:根据遗传学原理,将6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经过组配—选择—再组配—再选择以及辐射等方法,使多个早熟材料的早熟基因以及其它目标性状逐步重组、累加,选育出集早熟、抗寒、高产、优质于一体的冀麦 37号新品种。该品种一般产量为 6 000~7 500 kg/hm~2,与对照相当,高的可超过 9 000 kg/hm~2。熟期较对照早 4~5 d,能为下茬多提供积温 100~130℃。它的育成填补了河北省冀中南两熟制种植区早熟冬小麦品种的空缺。在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 930 000 hm~2。1995年新疆定名为新冬 20,1996年河北省认定为冀麦 37号。199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地棉有色纤维基因遗传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棉花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用5个不同来源的有色纤维陆地棉材料(3个棕色棉、2个绿色棉)与2个白色棉配制10个杂交组合,分析其后代的纤维颜色遗传情况。试验表明,陆地棉有色纤维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采用经测验具有良好等基因性的两对近等基因系,研究有色纤维基因对产量、品质等共15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纤维基因对皮棉产量、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抗病性有负效应,对子指有正效应,影响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子棉产量、铃重、单株成铃、株高、果枝数等性状无明显不良反映。但结合有效选择,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对原有色棉亲本的产量、品质性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良


矮杆基因对春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子粒产量的间接作用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性状的作用均为负向最大;上述3种矮秆基因及其不同的结合形式均有显著的使茎秆矮化的作用。因此认为Rht1半矮秆基因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Rht3矮秆基因利用价值则较小。
关键词: 春小麦,矮秆基因,半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生长特性


水约束型棉粮产区中产变高产的途径及系统调节技术
《河北农业科学 》 1998
摘要:海河低平原类型区,水资源不足是农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该项综合技术通过“作物配水单元化、工程输水网络化与定额灌溉制度化”在高效用水途径上取得突破。灌溉定额减少300~450m~3/hm~2。单井灌溉控制面积由14~20hm~2扩大到30~4Ohm~2。单位肥料生产率提高9.60%~20.25%;棉粮轮作,棉花枯、黄萎病株田率由33.7O%~67.91%降低到零星发病,粮食作物适应性杂草显著减少并持续效果3年,作物产量提高11.98%~30.00%。小麦和夏谷两熟、棉花一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1.25、4.8 kg/(mm·hm~2),上升到15.15、5.85kg/(mm·hm~2),耕地产量分别达到12 150 kg/hm~2和3729 kg/hm~2。


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冬麦品种Maris Huntsman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3及其不同结合形式的6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穗数、粒数和粒重、地上部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地上部生物产量均有负向作用,显著提高了经济系数;Rht1+Rht2显著提高了经济系数;Rht2+Rht3对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有负向作用;以上5种矮秆基因型均有显著的降秆作用,但对旗叶面积、穗长、每穗小穗数无影响。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半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农艺性状


苹果钙素营养与若痘病的防治要点
《河北果树 》 1998
摘要:苹果钙素营养与若痘病的防治要点赵永波郭春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066600)近年来随着苹果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而相应的施肥水平没有跟上,尤其没有重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一些地区出现由缺钙引起的生理病害,如赤心病、霉心病、幼叶缺绿和叶缘...


关于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建议
《河北农业科学 》 1998
摘要:1 河北省焚烧秸秆的现状及原因 河北省大规模焚烧秸秆已有10年之久,每年焚烧期也较长,从收玉米开始,到种完小麦之后停止,长达10 d至半月之久。而且范围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遍布全省,尤其是铁路、公路沿线和城郊及高产富裕地区更为甚之。原来主要焚烧玉米秸秆,现已波及到多种作物。 焚烧秸秆危害很大:①污染空气;②严重影响陆运、空运交通;③破坏土地肥力;④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