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理化性质与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关系
《草原与草坪 》 2017 CSCD
摘要:调查了甘肃省甘南州成株期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并采集青稞健康植株和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以评价土壤理化性质与青稞根腐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甘南州青稞发病率在5%~20%,同一样地青稞病健康植株根际土壤黏粒、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及pH无差异,即与根腐病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但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植株根际过氧化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64%,其中,50%差异显著;健株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93%,其中,有79%差异显著;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71%,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小于病株(H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回收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近30年(1981—20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在显著增加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产量的同时小麦产量年际间的稳定性也显著提高,化肥配施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更佳;施用有机肥处理和不施用有机肥处理,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增产效应都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试验年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N)、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平均增产效应分别为745、1 413 kg·hm-2和1474 kg·hm-2,有机肥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83 kg·hm-2;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NP)配合施用及氮磷钾(NPK)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最高,分别为44.35%、44.55%和15.11%、15.35%;施用有机肥降低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有机肥与氮磷(MNP)及有机肥与氮磷钾(MNP)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30.41%、32.07%和9.95%、9.70%;氮磷钾(NPK)处理钾的累积回收率最高,为14.25%,同样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钾的累积回收率。
肉桂酸对豆科和禾本科作物的化感效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肉桂酸对豌豆、大豆、小麦、玉米的化感效应,以其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浓度下的肉桂酸对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化感效应。分析表明:肉桂酸对2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化感作用不尽相同。在肉桂酸浓度为0~1 000 mg/L时,(1)抑制豌豆的发芽率,促进豌豆芽的生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豌豆根的生长,抑制豌豆的根冠比。尤其在50 mg/L时,显著促进芽的生长(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5,促进根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19;(2)抑制大豆的发芽率、根的生长和根冠比,促进其芽的生长,尤其在1 000 mg/L时抑制大豆根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21。(3)促进小麦、玉米的发芽率,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小麦、玉米芽的生长,但对小麦促进、抑制作用都不显著,对玉米而言,在500~1 000 mg/L,促进芽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分别为0.35、0.24,促进小麦根的生长以及根冠比,促进作用不显著。(4)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玉米根的生长,但其化感效应不显著,抑制玉米的根冠比。


藜麦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藜麦籽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且低脂、低糖、零胆固醇,利用价值高,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作物之一。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论述了藜麦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抗逆生理特性、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等,并阐述了藜麦产品开发应用、国内引种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开展藜麦种质资源和营养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选育适合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充分挖掘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将来国民保健型植源性食物之一。


豌豆抗豌豆象育种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是重要的豆科经济作物,世界范围内均有种植,因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豌豆象是严重危害豌豆的害虫,全球普遍发生。豌豆象幼虫可蛀食籽粒超过50%的子叶部分,导致籽粒空瘪,发芽率降低,品质变差,商品价值丧失。豌豆象已成为严重制约豌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豌豆栽培种中尚未发现可遗传的豌豆象抗性资源,然而在豌豆近缘野生种中发现了抗性资源,遗传研究表明3对隐性基因控制豆象抗性。α-淀粉酶抑制剂(α-amylase inhibitor,α-AI)和豌豆neoplastic pod(Np)基因突变体植株可有效减轻豌豆象危害。豌豆转基因抗虫育种虽然已获成功,但由于安全性问题,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治方法仍然是化学药剂的使用。为了解和掌握豌豆象最新研究前沿动态,促进豌豆象有效防治,本研究从豌豆象、豌豆抗豆象及豌豆象综合防治等3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于此,指出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豌豆象、豌豆抗豆象育种及其综合防治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豌豆 豌豆象 α淀粉酶抑制剂 Np突变体 抗豆象基因 防治


敦煌绿洲区覆膜补灌对谷子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敦煌绿洲灌区,以谷子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覆膜栽培条件下拔节、抽穗和灌浆各阶段灌一次水对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播前统一灌600 m~3·hm~(-2)底墒水的情况下,抽穗期灌600 m~3·hm~(-2)水处理(A3),谷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叶绿素含量显著的高于生育期内不灌水(A1)、拔节期灌600 m~3·hm~(-2)水(A2)和灌浆期灌600 m~3·hm~(-2)水(A4)处理,胞间CO_2浓度(Ci)因品种不同各处理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抽穗期灌600 m~3·hm~(-2)水(A3)不仅抽穗明显提前,株高、主穗长、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草重显著高于A1、A2、A4,且产量也极显著高于A1、A2、A4;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间彼此极显著相关。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黄绵土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利用率是确定推荐施氮量和施氮效果评价的关键参数.本文通过黄土高原黄绵土区持续34年(1981—20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的影响及氮肥当季利用率与累积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试验起始年(1982)外,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小麦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氮磷配施(NP)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N)处理提高了77.7%和62.0%;油菜也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93.7%和65.6%.有机肥与氮肥配施(MN)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单施氮肥(N)处理显著增加,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和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相应氮磷配施(NP)和氮磷钾配施(NPK)处理明显降低.氮肥当季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累积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表明与氮肥累积利用率相比,当季利用率能较及时地反映特定土壤肥力、作物种类、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特征.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土高原 黄绵土 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单宁酸对绵羊日粮养分消化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分析纯单宁酸(鞣酸),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及氮代谢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分析纯单宁酸在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用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羯绵羊(2岁,平均体重为35±2.15 kg)作试畜,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研究了饲粮单宁酸水平(A、B、C、D分别为0、10、15、20 g/kg DM)对绵羊养分消化利用与氮代谢参数的影响,16 d(预试期10 d,正试期6 d)为一个饲粮循环,全期共64 d。结果表明,高浓度单宁酸(20 g/kg DM)影响绵羊的采食量,进而影响绵羊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食入量(P<0.01);但随着单宁酸浓度的增加,绵羊对DM、OM、NDF、ADF、Ca、P的消化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A、B、C的N食入量与N消化量极显著高于D(P<0.01),N存留率随单宁酸比例的增大而升高,仅C处理组显著高于A(P<0.01);N消化率、p H、总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瘤胃液NH3-N浓度和尿素氮(BUN)呈线性下降,A的NH3-N显著高于D(P<0.05),而其血浆尿素氮(BUN)高于C、D(P<0.01)。可见,单宁酸具有提高蛋白质在绵羊体内消化吸收的功效;饲粮中单宁酸含量小于15 g/kg DM时,能够显著提高氮存留率,对蛋白质保护的效果较好;故单宁酸在饲粮中的添加量不应该超过15 g/kg DM。


几种酚酸类物质对山桃种子萌发后根系的化感效应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对桃的化感效应强度,为桃连作障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桃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几种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对山桃种子萌发后主根长度、侧根发生数量等的影响。计算不同浓度化感效应的敏感指数SI,并以其绝对值为抑制效应,经转换为概率值后估计回归方程,测算抑制效应为0.5时对应的所需浓度SI0.5,即为该种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结果】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处理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0、10、0.1、10、10、0.1 mg·L-1时,即可对山桃种子萌发主根的长度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P<0.01),对照清水处理的种子主根上侧根数量平均超过20条,不同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侧根数量减少。香草醛、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等物质对侧根数量的抑制效应较大,在低质量浓度1 mg·L-1时SI值就可以达到-0.2,而同样浓度下对应的主根SI值为-0.08~-0.15。主根长和侧根数量2种参试指标所得到的SI0.5浓度基本相同,说明2者均可作为酚酸类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评价指标。【结论】采用山桃种子萌发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作为测评指标,经综合比较,参试的几种酚酸类化感物质的SI0.5(即化感作用强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阿魏酸、苯甲醛、苯甲酸、香草醛、没食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第32年度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效果更显著。肥料单施增产率在60%以上,肥料配施增产率在120%以上。冬小麦产量以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最高(4 932.0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料)提高189.16%.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9.65kg/(hm~2·mm)],较对照提高174.15%。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播前下降缓慢,2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均迅速下降。冬小麦收获后0~100cm土壤有效储水量较播前下降,下降最大的是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为56.6 mm,土壤耗水量最大,为511.00 mm。可见,肥料配施提高作物产量,但也增加了土壤耗水量,土壤干燥化程度也将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