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中熟抗黑星病梨新品种──黄冠

中国果树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黄冠”(原代号78-6-102)是1977年以白梨优良代表品种雪花为母本,砂梨品种新世纪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中熟、优质、抗病梨新品种。果实于8月中旬成熟,外形美观,风味酸甜适口,并具浓郁香味,品质优良。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4%。抗黑星病能力强,结果早,丰产性好。1996年8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正式定名。目前已被天津、北京、江苏、湖南等省(市)广泛引种试栽或规模栽培,表现良好。

关键词: 品种 黄冠 中熟 抗黑星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卷叶病毒的纯化、血清学研究及其在脱毒组培苗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将具有典型葡萄卷叶病(Grapevine leafroll diseas,GLRD)症状的葡萄组织,经差速和硫酸铯—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了GLRV,并制备了兔抗血清。电镜下可观察到长度从600~2000nm的线形病毒颗粒,其中以1400nm左右为主。免疫电镜结果表明线形病毒颗粒能被美国的NY-1分离株抗血清(Ⅲ型)所修饰。在间接ELISA中提纯制品与GLRV的Ⅲ、Ⅳ、Ⅱ型抗血清均能产生免疫反应。与Ⅲ型抗血清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Ⅳ型次之,Ⅱ型最弱。在SDS-免疫双扩散实验中病组织韧皮部粗提液与GLRV的Ⅲ,Ⅳ、Ⅱ型抗血清均产生免疫沉淀线。从而推测我国葡萄园内的葡萄卷叶病很可能由2种或3种卷叶病毒感染所致.采用A蛋白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S-ELISA)检测葡萄试管苗,Ⅲ型抗血清和自制抗血清的平行测试结果基本相符,共获得11个生食葡萄和10个山葡萄品种的脱葡萄卷叶病毒和扇叶病毒的组培苗,扩繁后田间试种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

关键词: 葡萄卷叶病毒 纯化 血清学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

华北农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BreedingoftheUplandCotonStrainJizi123采用将亚洲棉和野生棉资源中的有益种质转育到栽培陆地棉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育种途径。这在其它文献中也有报道。棉属野生棉种瑟伯氏棉和亚洲棉种武安中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

作物品种资源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1986~1995年,使用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叶锈菌4个生理小种群和河北省小麦白粉病菌混合菌系,共鉴定小麦品种资源材料4978份。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733份,其中免疫材料181份;抗白粉病材料575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229份;抗叶锈病材料577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365份。有些兼抗两种或三种病害

关键词: 小麦资源,抗病性鉴定,锈病,白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色狗尾草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麦两熟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比较研究

棉花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对单作春棉、麦套春棉、麦套晚春棉和麦套夏棉4种不同耕作栽培途径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指出麦套晚春棉是适合冀中南温光资源的最佳耕作栽培途径;阐明了麦套晚春棉高产、早熟机理。同时对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养分平衡、棉麦共生期土壤水分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关键词: 麦套春棉,耕作栽培,途径,麦套夏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致死中量计算农药混用联合毒力的不足与改进

农药科学与管理 199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研究 1997 CSCD

摘要: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连续3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2熟地区实行机械化作业时,小麦少耕和玉米免耕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机械化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 1年2熟 机械化 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毒性基因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1.8%、1.8%、1.2%、1.2%,再次是V4b+V2+6、V2+V4a+V4b、V2+V4a+V4b+V2+6,出现频率均为0.6%,这说明含有相应抗病基因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能将其相应的抗病基因重组在一起,对抗白粉病是有效的。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潜叶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河北果树 1997

摘要:观察研究表明,桃潜叶蛾成虫平均寿命为85h;成虫以产卵器刺破桃叶下表皮,将卵产在叶肉组织内;卵无色透明,椭圆形,无硬卵壳,平均大小0.23mm×0.26mm;越冬虫态为成虫,场所为梨、栗、杨等树皮缝内、落叶及杂草下面;在昌黎一带1年发生6~7代,越冬代成虫4月初杏盛花期出蛰。

关键词: 桃潜叶蛾;生物学;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