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 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 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 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不同茬口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时珍国医国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酚酸类物质与半夏连作障碍的关系.方法 设计正茬、重茬及轮作4年后三种茬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生长中期及收获时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香草醛、阿魏酸的含量,同时,对比不同茬口种植半夏的地上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差异性,分析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酚酸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 土壤中的酚酸随半夏生长逐渐积累,正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在生长末期才有检出,而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半夏生长末期显著增加(P<0.05),分别高于中期35.1%、139.5%、140.3%;重茬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始终最高,其次是轮作4年田,正茬田酚酸含量始终最低.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和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顺序依次为香草醛、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其中香草醛达到显著水平(P<0.05);重茬土壤中的N、P、K大量元素及有效Fe、Mn、Zn等微量元素高于正茬.结论 肥料不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增加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区梨园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综合性评价研究
《干旱区地理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干旱沿黄灌区开展不同覆盖材料配合滴灌的灌溉保墒方式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全生育期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变化影响,分析了土壤温度、水分、pH等和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对覆盖后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试验处理分为无覆盖对照(T1)、园艺地布覆盖(T2)、玉米秸秆覆盖(T3)和黑地膜覆盖(T4)4个处理;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小区均为167株梨树(约占地667 m2),重复3次;各小区土样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取样.结果表明:(1)园艺地布和黑地膜覆盖处理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而玉米秸秆覆盖有较好的降温和稳温效应,且增墒效应明显,土壤含水率比其他3种处理显著提高了1.0%~2.7%.(2)相较无覆盖处理,黑地膜覆盖可提升表层土壤pH,并加速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含量较无覆盖处理下降33.1%;玉米秸秆覆盖可显著降低各土层的土壤pH,降低范围为1.8%~4.6%,并促进0~20 cm土层有机质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2%;园艺地布覆盖下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盐量均有降低.(3)黑地膜覆盖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3.00 mg·g-1和64.53 mg·g-1,均显著地高于无覆盖处理,无覆盖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在深层(40~60 cm土层)积累较多,显著地高于玉米秸秆和黑地膜覆盖;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均为T4>T3>T2>T1,玉米秸秆覆盖可提升土壤速效钾和速效铁的含量.(4)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浅层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深层土壤,在0~40 cm土层内各覆盖处理效果均好于无覆盖处理,其中玉米秸秆覆盖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综合得分分别为1.189和0.326,覆盖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冬麦区2021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
《甘肃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及时掌握小麦条锈菌核心菌源区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于2021年4月及6月对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田间普查.结果发现,2021年为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小麦条锈病重度发生年份,4月调查发现陇南麦区田间发病较充分,天水市及平凉市等地田间发病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病原菌越冬范围及菌量增大,为病害的扩展流行积累了大量初始菌源;适宜的环境条件为病害的充分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月调查时发现田间小麦条锈病发病充分,甚至出现"双百田"(病叶率及严重度均达1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大豆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及转移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核桃/大豆间作模式的养分管理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和大豆单作等3种模式,在不施N肥的前提下,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对6月(果实硬核期)、8月(油脂转化期)和10月(核桃落叶前)3个时期的干物质量、N素吸收利用、生物固氮效率和N素转移进行分析,比较核桃/大豆间作与单作模式对N素吸收利用及种间转移规律影响的差异.[结果]与6月相比,10月间作与单作核桃地上部干物质量每株分别增加283.35%、282.16%,地下部每株分别增加169.43%、157.63%.间作模式中2个物种各部分干物质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大豆尤为显著(P<0.05);但间作模式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单作(除10月外)(P<0.05).整个生育期,间作与单作核桃中N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不断降低,与6月相比,10月分别下降了0.57%和0.58%,然而间作体系中N素来自肥料比例的加权平均值显著大于单作体系(P<0.05).10月前核桃15N分配率为地上部(叶、枝、主干)高于地下部(根),后期则相反.10月间作与单作核桃N肥利用率达最大值,与单作相比,间作核桃N肥利用率显著降低了0.22%(P<0.05).6—10月,单作模式下2个物种的N肥利用率高于间作模式,大豆的N肥利用率高于核桃,间作体系N肥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单作体系(P<0.05).10月,大豆固氮效率、N素转移率及大豆固氮转移比例均为最高,与6月相比,间作和单作大豆固氮效率分别增加了36.31%和26.11%,N素转移率和核桃中N素来自大豆固氮转移的比例分别增长了2.05、1.59倍.[结论]核桃/大豆间作模式总体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N素吸收利用及转移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间作豆科绿肥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春小麦间作豆科绿肥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影响,2021年在甘肃武威对春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麦长管蚜及其天敌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春小麦间作箭筈豌豆和春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下麦长管蚜田间消长动态相似,但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和春小麦间作箭筈豌豆的麦长管蚜始见期推迟,且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春小麦单作(p<0.05),寄生蜂、草蛉、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春小麦单作(p<0.05)。表明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箭筈豌豆等豆科绿肥能够延缓麦长管蚜发生、降低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增加寄生蜂、草蛉、蜘蛛等天敌数量,具有良好的生态调控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功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园艺与种苗 》 2022
摘要:[目的]研究星硕有机肥对张掖市玉米制种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玉米材料父本为昌7-2,母本为郑58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量(1800、3600、5400 kg/hm2)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星硕有机肥土壤容重降低了5.11%~11.93%,土壤pH降低了2.54%~4.04%,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0.45%~23.24%、17.41%~37.76%、3.51%~11.71%、6.02%~19.50%.[结论]5400 kg/hm2施肥量处理的改土和增产效果最优,考虑到成本因素,建议在甘州区玉米制种田中选择星硕有机肥的施肥量为3600~540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