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谈谈农药的合理使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88

摘要:施用农药作为一种防治病虫草害的强有力的手段,在农业生产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据上海市金山县试验,使用药剂除草比对照每亩增产稻谷22—43.5公斤,增产率为5—9%。据苏联估计,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每亩可增产谷物10—33.5公斤,增产籽棉18—36.5公斤。但是如农药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不利影响,一是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二是引起次级害虫的大发生或原有害虫的再次猖撅,三是农药的残留对人畜产生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农药的合理使用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才算合理使用呢?所谓农药的合理使用,就是指在选择使用一种农药时,既要考虑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人、畜、作物及有益生物安全,减少对天敌的影响,预防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又要考虑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合理使用农药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对症用药、适时用药、适量用药、混和和交替用药、以及加强施药期和药后田间管理等方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猪业发展的道路

湖北畜牧兽医 1988

摘要:1988年迎来了养猪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但问题很多。主要的有产销矛盾、粮猪矛盾、养猪质量及技术素质矛盾。建议: 一、建立养猪生产者协会,是养猪业发展的组织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稳定产销平衡,不能稳定价格,不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芸金杆菌85-10-6(S)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微生物学通报 1988

摘要:采用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法,筛选到Ⅰ号、Ⅱ号、Ⅲ号高浓度培养基配方。通过以85-10-6(s)为供试菌株、Ⅰ号配方在7吨发酵罐进行发酵试验,证实生产性能良好,发酵液平均含菌量71亿/ml,检查菌形、同步率、产晶率均属正常。

关键词: 正交试验 菌株85-10-6(S) 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白猪母猪年生产力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1988

摘要:为了研究湖北白猪的综合经济性能和潜力,我们设计将繁殖性状,肥育性状、胴体质量综合成母猪年产肉猪总重量和瘦肉总重量两项综合指标;用以评定湖北白猪年为母本品种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试验从母猪配种妊娠开始,经过产仔,哺乳及育肥、屠宰的全过程,测定湖北白猪母猪年生产能力,以及达到这一生产能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延长绿豆糕贮存保鲜期试验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88

摘要:绿豆糕是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由于它营养丰富、含水量适宜,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给贮存保鲜带来困难。生产上极需延长绿豆糕贮存保鲜期的技术,以利于增加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为此,我们于1987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筛选出“87—7”和“87—6”两种天然物质添加剂。用添加剂制作的绿豆糕贮存保鲜期可延长3天以上。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速灭杀丁能刺激黄杨绢野螟化蛹

湖北农业科学 1988

摘要:化学农药使用后常出现药物残留、害虫抗性和再增猖獗现象。所谓再增猖獗是指某种害虫被防治后,数量有所下降,但隔一定时间反而增加,这常常由于杀伤天敌所引起的。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施用农药引起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仔猪低血糖症诊断及疗效的探讨

湖北畜牧兽医 1988

摘要:仔猪低血糖症是一种引起新生仔猪非传染性死亡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据报导在美国某些州大面积发生,引起仔猪大批死亡,苏联也有类似报道。我国目前尚无发生该病的详细报道。 1985年秋季至1986年年春季产仔季节,武汉地区及钟详等地雨部分猪场在2—4日龄仔猪中出现以昏睡、无力吮奶、体温下降、突然死亡等为主症的新生仔猪疾病。在这次发病过程中,我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不宜提倡“籼改粳”

作物杂志 1987

摘要:50年代我国曾提倡“籼改粳”。因改革的目标没有找准,结果普遍减产。时间过去30年,长江流域现在是不是又出现了籼稻普遍不及粳稻,需要“籼改粳”才能大幅度增产和显著提高米质呢?我看不存在这种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CCA等新农药浸种防治贝母烂种的效果

农药 1987

摘要:湖北境内由于优良的自然环境而盛产各类名贵药材,其中贝母产量(干货)居全国第三位,经济价值高,药农种一亩贝母可收入3000~5000元,但近年来贝母烂种问题非常严重,一般损种20~30%,严重者可绝产失收,已成为影响鄂西自治州贝母高产稳产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我们从1984年起,通过对建始、宣恩、鹤峰三县的病烂鳞茎,进行PDA平板组织分离和接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柽麻枯萎病防病留种技术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87

摘要:柽麻发病原因、侵染途径、寄主范围及其在土壤中存活状况,我们曾在1980年进行过初步研究(见《湖北农业科学》1981年第5期)。为了完善这项研究,我们于1981—1983年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牵头主持的全国柽麻防病留种技术研究的协作攻关。由于不同专业知识的互相渗透、补充,在短短三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