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与启示
《发展研究 》 2006
摘要:该文分析了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发展政策演变历程,对我国在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的做法,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武夷科学 》 2006
摘要:以对硝基苯酚-光密度为标准曲线,测定了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的第7 d开始β-D-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在培养的第8 d时,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忽高忽低的不规则变化(9 d-11 d),到培养的第12 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 U/mL。


超微粉碎后超临界CO_2萃取灵芝孢子挥发油组分的GC-MS分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6 CSCD
摘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原木灵芝孢子超微粉碎后的破壁形态,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破壁孢子粉中提取分离孢子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组分,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超临界萃取得到的灵芝孢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较为丰富。分离得到29个峰,共鉴定出4类25种成分,脂肪类17种,萜类3种,芳香类2种,杂环类3种;有些成分如α-愈创烯(倍半萜)、τ-杜松烯(单萜)等均首次发现于灵芝孢子;此外,1,3,5-环庚三烯(、1α,2β,4α,5β)-四氢-3-氧杂三环辛烷及2-氯-乙基岩芹酸酯等稀有脂肪类化合物也是首次从灵芝孢子中检出。
关键词: 灵芝 孢子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组分 GC-MS分析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两岸协同发展之探讨
《技术经济 》 2006
摘要:海峡两岸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文章首先简述了世界循环经济及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认为海峡两岸在循环型(永续)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互补的态势,建议两岸加强携手合作,既促进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又为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新的契机。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真菌转基因水稻七转39、E90、E10及其相应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占为材料,通过温室模拟试验,评估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供试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相应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则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早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单峰变化趋势,细菌、放线菌的峰值出现在7月,真菌的峰值则出现在6月;晚稻根际土壤细菌数量9月相对较多,10、11月逐渐下降,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类似.


基于分子信标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食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了内源基因大豆植物凝集素(lectin)、玉米转化酶(invertase)和外源基因花椰菜花叶病毒35S(CaMV35S)启动子的分子信标探针,确定了探针浓度和镁离子浓度等反应条件,分别对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系列标准品进行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荧光PCR扩增,在PCR反应过程中分别以两种荧光通道信号分别追踪同一样品DNA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扩增动力学变化,并依此绘制了循环阈值与转基因食品百分比含量之间的标准曲线,建立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分子信标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实现了对转基因食品的定量分析.图7表1参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