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尺度采样下不同模型方法预测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CSCD
摘要:在大区域尺度、有限土壤样点情况下,为探索准确预测土壤属性的方法,以海南岛为研究区,采用近似网格采样方法,采集130个样点,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普通克里格(OK)和回归克里格(RK)3种模型方法进行土壤全氮预测,并以29个验证点比较了预测精度。结果显示:1)对较大区域进行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为OK>RK>MLR;2)3种模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空间预测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总趋势为岛内自东向西方向逐渐降低;3)0~5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地利用方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0~2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显著相关,20~40、40~6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宏基因组学:热带冬季瓜菜病害生物防治新策略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了人们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然而,传统纯培养技术获得的微生物不足环境总量的1%,99%以上的微生物尚不能培养,阻碍了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近年,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大量非培养来源的活性物质被挖掘并应用于病害防治,为微生物基因资源及其活性产物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宏基因组学研究过程:宏基因组DNA提取、文库构建和筛选、高通量测序和序列分析等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宏基因组学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宏基因组学这门新型的学科在热带冬季瓜菜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c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分离自西瓜上的Aac5菌株为例,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hrc N基因插入缺失突变体,通过PCR方法和Southern blot验证突变菌株,对突变体进行致病性、致敏性、生长曲线和运动性测定。为明确hrc N基因与其他基因的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了hrp A、hrc V、hrc U、Lux I、LuxR 5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致病力和致敏性明显减弱,致病时间延迟,群体感应信号减弱,生长能力明显下降,运动性减弱,互补菌株只能恢复部分功能;5个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均上调,hrc N基因与这5个基因之间均为负调控关系。说明hrc N基因在果斑病菌致病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华南热区家庭小农场大棚速生叶菜均衡生产技术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根据华南热区的气候条件,利用"空气比热"物理学原理,设计了5种不同类型的降温大棚。通过确定速生叶菜生产参数,推导出均衡播种数学公式;并介绍了其在大棚速生叶菜均衡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几种杀菌剂对生姜青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生姜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春雷·王铜、春雷霉素、可杀得、噻唑锌、壬菌铜、噻菌铜、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共8种抗细菌药剂对生姜青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春雷·王铜和春雷霉素对生姜青枯病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EC50分别为27.19μg/mL、33.28μg/mL和58.17μg/mL;噻菌铜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为774.28μg/mL;壬菌铜、新植霉素和可杀得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1 125.4μg/mL、1 173.82μg/mL和1 593.7μg/mL;噻唑锌无明显抑制作用,终浓度为8 000μg/mL时,抑制率接近于0。


6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选用6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药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6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 800倍液处理的防效均达80.00%以上,但25%戊唑醇水乳剂1 800倍液处理出现新叶生长不良症状,不推荐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900倍液和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也均达70.00%以上,防治效果理想。结果显示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40%氟硅唑乳油适用于黄瓜白粉病防治。


不同组合全价颗粒饲料对育肥海南黑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初始体重(22.80±9.06)kg、遗传背景相近的海南黑山羊45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菌草+精料(对照组)、全价颗粒饲料Ⅰ(试验Ⅰ组)和Ⅱ(试验Ⅱ组),研究不同组合全价颗粒饲料对育肥海南黑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持续45d。结果表明:试验Ⅰ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试验Ⅱ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也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试验Ⅰ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但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Ⅰ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试验Ⅱ组料重比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Ⅰ组饲料增重成本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而试验Ⅰ组的毛利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综合认为,全价颗粒饲料Ⅰ即苜蓿草粉+玉米+豆粕+麸皮型育肥效果最佳。


5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大田诱捕效果比较
《蔬菜 》 2015
摘要:在菜田进行5种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的测定,并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诱芯A、B、D、E在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日诱捕量、总诱蛾量上都要优于诱芯C;45 d诱芯E的总诱捕量最高(4 212.67头/瓶)>诱芯B(4 077.67头/瓶)>诱芯A(3 674.33头/瓶)>诱芯D(3 578.33头/瓶)>诱芯C(3 090.33头/瓶);5种诱芯诱蛾灵敏度都在90%以上,为诱芯B(1 00%)>诱芯A(98.5 1%)>诱芯C(98.40%)>诱芯E(97.04%)>诱芯D(96.29%)。建议对诱芯B和E进一步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