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因子对海南主栽榴莲品种幼树生长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4个榴莲种植区的4个主栽品种金枕、猫山王、黑刺和干尧幼树植株的生长指标进行为期12个月的生长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9—10月榴莲生长较快,12月至次年2月榴莲生长较慢;海南省南部地区比较适宜种植黑刺和金枕榴莲,中北部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猫山王榴莲,南部地区榴莲总体年生长量高于中北部地区。进一步对生长指标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榴莲的生长量与海南省最高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


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
《热带林业 》 2025
摘要:鸟类对于栖息地和环境的敏感变化决定了鸟类活动的研究对环境评估至关重要。为了监测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状况,研究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在大洲岛保护区及东澳湿地共计开展6次野外鸟类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方法,在大洲岛保护区内设置4条长度1km的调查样线,包含了大洲岛岸礁、沙滩、人工林、灌丛等典型生境。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洲岛与附近陆地区域鸟类群落之间的关系,在与大洲岛隔海相望的东澳湿地设置鸟类监测样线3条,每条样线长度2km。调查共记录到大洲岛鸟类39种,隶属7目19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种7种:爪哇金丝燕、褐翅鸦鹃、岩鹭、黑喉噪鹛、褐耳鹰、凤头蜂鹰和普通鵟。文章讨论了大洲岛持续开展鸟类调查监测的必要性,以及鸟类调查与主要保护对象爪哇金丝燕的关系,并就保护区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7种生物源杀虫剂对烟粉虱杀虫活性评价与解毒酶响应机制研究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为筛选防治烟粉虱的高效生物农药,评估了7种生物源农药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并探究其对烟粉虱解毒酶系统的影响。采用琼脂浸叶法测定7种生物源农药对烟粉虱成虫的室内毒力,并在海南澄迈县烟粉虱发生严重的大棚内开展田间防效试验。根据田间防效,选取0.3%印楝素可溶液剂、5%D-柠檬烯可溶液剂LC50剂量处理测定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5%苦参碱水剂(LC50=12.482 mg·L-1)对成虫毒力最高,8000 IU·μL-1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毒力最低。田间试验表明,药后3 d,0.3%印楝素可溶液剂防效最佳(60.07%),显著优于其他药剂;至药后7 d,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上升,其中5%D-柠檬烯可溶液剂防治效果最好(78.68%),苏云金杆菌始终防效最差,与室内结果一致。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0.3%印楝素可溶液剂处理显著降低GSTs活性,降幅达到11.76%;5%D-柠檬烯可溶液剂处理显著升高GSTs活性,增幅达到52.33%。基因表达分析显示,5%D-柠檬烯处理显著下调CarE和CYP450基因的表达,0.3%印楝素处理上调AChE和GSTs基因的表达,但CY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综上,生物源农药0.3%印楝素可溶液剂、5%D-柠檬烯可溶液剂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其中0.3%印楝素通过抑制GSTs活性干扰代谢解毒,5%D-柠檬烯则可能由多靶点调控害虫抗药性。研究结果为海南澄迈地区烟粉虱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乳酸菌来源细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乳酸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及调节代谢紊乱等作用。细胞外囊泡(EVs)是由原核和真核细胞在正常生理功能下释放的纳米级膜囊泡,其结构和功能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会发生改变,并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介导细胞间通信。乳酸菌来源的EVs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炎等作用,可能是乳酸菌益生功能的重要活性成分。从EVs的角度研究乳酸菌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乳酸菌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乳酸菌来源的EVs的分类、分离方法、释放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沉香害虫黄野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历史悠久,是珍贵药材和名贵天然香料。沉香的供应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且沉香生长过程中常被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严重为害。黄野螟触角在其寄主找寻、交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其触角感受器类型,能为其成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黄野螟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以及雌雄差异进行系统观察。扫描结果显示,黄野螟成虫触角呈线状,雌虫触角长(7.71±1.72)mm,雄虫触角长(7.09±1.31)mm;由柄节、梗节、鞭节3部分构成,鞭节有66~67个亚节;存在毛形感器(Str)、锥形感器(Sb)、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鳞形感器(Ssq)、耳形感器(Sau)、B?hm氏鬃毛(Bb)共7种感器类型,其中B?hm氏鬃毛只在柄节与梗节上分布,其他6种感器分布在鞭节不同部位,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均有2种及以上的亚型。7种感器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刺形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数量稍有不同,耳形感器Ⅱ型仅在雄蛾触角上发现,其余4种感器均无明显的雌雄二型性。研究结果将为黄野螟的寄主定位、配偶识别和天敌防御等行为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为研究黄野螟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木薯粉对文昌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木薯粉对文昌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遗传背景一致、体重相近(1 215.56 g±3.73 g)的81日龄健康文昌鸡母鸡600只,随机分入5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分别饲喂添加0(CM0组)、5%(CM5组)、10%(CM10组)、20%(CM20组)和25%(CM25组)木薯粉的饲粮。试验期40 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生长性能;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鸡翅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及脏器系数。【结果】(1)与CM0组相比,CM10、CM20和CM25组文昌鸡日增重均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添加不同水平木薯粉对文昌鸡屠宰性能及脏器系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3)与CM0组相比,CM20和CM25组文昌鸡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提高(P<0.05);CM20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CM5组文昌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CM25组文昌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添加适量木薯粉可提高文昌鸡生产性能,还能改善其糖代谢及抗氧化性能。推荐81~120日龄文昌鸡饲粮中木薯粉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
关键词: 木薯粉 文昌鸡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血清免疫指标


不同遮荫度对硬叶兰组培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热带林业 》 2025
摘要:该实验以2年硬叶兰组培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遮荫处理,为全光照(CK)、30%(B)、50%(C)、75%(D)、90%(E),研究不同遮荫强度对硬叶兰2年组培苗生长状态、光合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论如下:30%、50%和75%三种遮荫处理可以促进硬叶兰幼苗的株高、冠幅、叶片厚度和叶绿素指数生长,90%处理的遮荫度会导致硬叶兰上述指标生长受到抑制。生长形态指标综合分析后,各实验处理中幼苗生长状况从优到差的排序结果:C>D>B>CK>E。


2022年海南省海水产品中生物胺的膳食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 探究海南省各类海水产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整体情况,并对检出的组胺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2022年海南省19个市县的超市及农贸市场的387批海水产品中14种生物胺进行检测,采用风险商(hazard quotient,HQ)对检出的组胺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387批海水产品检出的生物胺平均含量为0.101~55.248 mg/kg,最大值为2.248~10819.835 mg/kg,检出含量较高的为精胺、亚精胺、组胺、腐胺、尸胺,有2个样本检出组胺的含量超过200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海南省不同人群摄入组胺的每日摄入估计量为0.00000~0.06690 mg·kg–1·bw–1·d–1,HQ为0.00000~0.00134 (HQ<1)。结论 海南省各类海水产品中生物胺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但组胺暴露风险较低,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小。
关键词: 海水产品 生物胺 膳食风险评估 风险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L6抑菌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为对象,探究丁香酚对其抑菌效果。通过常量稀释法测定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的抑菌活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经丁香酚处理后菌液的K+、AKP、ATP、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其电导率,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丁香酚处理后的菌体,从细胞水平探究丁香酚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的MIC为800 mg/L,EC50为409.33 mg/L;通过对比丁香酚处理前后的菌体破坏特征,发现K+、AKP、核酸、蛋白质和电导率上升,ATP水平下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丁香酚处理的菌体出现裂解、黏连现象。丁香酚通过破坏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细胞膜完整性,引起内含物泄露、能量代谢失衡,从而达到抑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