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对大麦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氮肥对春大麦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以蒙啤3号和蒙啤5号两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内蒙古东部灌区春大麦灌浆期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荧光F_m、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时间延长,不同氮肥处理两品种大麦叶片Chl含量、F_m、F_v/F_m、q_P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_n、G_s、T_r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水平升高,叶片Chl含量、F_m、F_v/F_m、q_P、P_n、G_s、T_r均逐渐升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hl含量、F_m、F_v/F_m、q_P、P_n、G_s、T_r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显示增施氮肥可促进大麦灌浆期间叶片光合性能。本研究为优质高产大麦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对一穴双株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以达到最佳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河套灌区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施氮肥后增产显著,氮肥后移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8%~27.3%,氮肥后移有利于玉米穗位叶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SPAD值,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结论]处理2(30%种肥,35%小喇叭口期,25%大喇叭口期,10%灌浆期)施用氮肥的产量最高,表现较好,该施用方式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山北部丘陵温热区适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推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在燕山北部丘陵温热区的推广,于2017—2018年在赤峰市对53个参试品种进行了67个品次的适宜机械粒收筛选测试。结果表明:玉米籽粒含水量随生育进程和收获时间的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收获时间从9月29日推迟到10月23日,平均籽粒含水量从24.58%下降到18.34%。籽粒破碎率、破损率和杂质率与籽粒含水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破损率和破碎率与籽粒含水量的关系最密切。按产量和籽粒含水量双向平均法作图分析,筛选出登海618、迪卡159、金科玉3308、利禾1和丰田101,可作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关键词: 燕山北部丘陵温热区 玉米 品种 机械粒收 籽粒含水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套灌区春小麦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土壤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和优质产区,近期的报道表明该区域化肥施用量高达1050 kg hm-2,远远高于352kg hm-2的全国平均水平,氮肥的过量施用尤为严重,达到340 kg hm-2,远高于我国小麦氮肥169 kg hm-2推荐用量,而大多数农户没有施用钾肥的习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严重威胁着当地小麦的生产。研究以实现区域春小麦化肥减施增效为目标,设置减氮磷增钾的平衡施肥模式、农户模式和无氮处理,从产量、肥料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从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与转运角度进行生理机制上的阐释。2018~2019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模式比农户模式氮肥减少33.18%,磷肥减少34.25%而适当增加钾肥的条件下,小麦穗粒数虽然有一定的减少,但是显著增加了千粒重,产量没有减少;氮肥农学效率增加47.46%,偏生产力提高42.18%,磷肥偏生产力增加29.92%。平衡施肥模式稳产增效的主要原因是,地上部花后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虽然总的氮素累积量较少,但是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农户模式。研究结果对于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为当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比较
《中国植保导刊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5种微生物菌剂开展对马铃薯黑痣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表明,经微生物菌剂处理后,马铃薯上黑痣病发生率和病情指数均有降低.其中,5亿/g木霉菌·促生芽孢杆菌颗粒剂和200亿/g内生芽孢杆菌粉剂的防治作用最明显,对应处理区发病率为28%和47.33%,病情指数为8.44和11.89,与清水对照相比,病指防效达76.33%和66.67%.5种微生物菌剂还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其中,50亿/g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粉剂和20亿/g内生共生芽孢杆菌粉剂的增产效果最好,相较于对照的增产率分别为26.55%和24.6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桔梗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分析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桔梗匍柄霉叶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病害,病原菌为桔梗匍柄霉Stemphylium platycodontis。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为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4,而最适合产孢的pH值为8;24h黑暗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最有利;PCA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桔梗汁液培养基对病原菌产孢最有利;可溶性淀粉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蔗糖最利于病原菌产孢;乙酰铵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都最有利;26.8μg/mL氟硅唑对桔梗匍柄霉的抑制效果最好,毒力持效性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HS-SPME-GC-MS测定天然牧草中挥发性成分工艺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定天然牧草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条件,试验以色谱峰总峰面积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设计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析时间和样品量4因素3水平的试验模型,建立回归方程,优化筛选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69.60℃、萃取时间58.39 min、解析时间2.83 min、样品量2.49 g,预测色谱峰总峰面积为9.958×10~9。为了提高萃取条件的可行性,将萃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60 min、解析时间3 min、样品量2.5 g,验证色谱峰总峰面积为9.842×10~9,与模型预测值较接近。说明响应曲面法优化HS-SPME-GC-MS测定天然牧草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条件效果好,预测值可靠。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天然牧草 挥发性成分 萃取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