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六种玉米病害的抗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金丝小枣的产量及品质预报研究
《河北果树 》 1993
摘要:沧州金丝小枣以皮薄核小、肉厚而韧、含糖量高等独特品质享誉于国内外市场。其产量和品质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地温、降水等,为此经过对大量气候因子的分析和筛选,建立了通过气象因子预报金丝小枣产量和品质的系统,为我省外贸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夏谷高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拓夏谷增产途径,丰富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理论与技术,我们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不同生态型谷子品种间地理远缘杂交及转育等手段,利用在不同自然和特定条件下动态选择的方法,育成抗倒、抗病适宜夏播的高度雄性不育系350A、1066A、桂7741A等,并取得以下研究与利用结果。 1.遗传学方面(1)这些不育系不育株率


夏谷杂种一代与双亲的抗锈性关系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分析732个夏谷杂种一代与其双亲的抗锈性关系,结果表明夏谷杂种一代的锈病发生偏感锈亲本,特别偏向于感锈的母本。在选配组合时应选用抗锈的亲本,选育抗锈的雄性不育系对选育抗病高产杂交种非常重要。


谷子RFLP研究及基因组DNA文库的建成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简称RELP)研究,是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它对物种进化、遗传、育种以及品种鉴别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来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RFLP连锁图的构建是上述多种研究的基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与英国剑桥实验室合作,其第一个目标就是利用品种间杂交后代构建谷子的RFLP连锁图。本文是用三个不同


果树花粉的超低温保存
《华北农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将苹果、梨、桃、李和樱桃等树种的39个品种的花粉干燥至含水量10%~20%,直接投入液氮中(-196℃),经过一段时间保存后,再以40℃水浴快速化冻1min,然后鉴定其生活力和萌发力.结果表明,花粉的生活力没有明显变化,其离体萌发率与新鲜花粉相近.新鲜花粉含水量在60%左右,不宜用于液氮保存.花粉含水量是影响保存效果的关键因子之一,只要花粉含水量适宜,可以多次反复冷冻—化冻,生活力不受影响.此项技术可用于果树花粉的长期保存.


葡萄染色体的去壁低渗法观察
《河北果树 》 1993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主要载体,研究葡萄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对葡萄的遗传育种和分类起源,以及种质鉴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葡萄茎尖为试材,采用去壁低渗法对葡萄75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染色体观察,结果其中属于二倍体(2n=2x=38)的品种有58个,为玫瑰香、乍娜、早红、早玫瑰、黑米柔特、


苹果果锈的发生与防治研究——Ⅲ.幼果期套小袋的保护效果
《河北果树 》 1993
摘要:苹果果锈是易发生于金冠、胜利等品种的生理病害,烂果病也是这些品种的易感病害。套袋是早有应用的保护措施,既可防锈,又可防病,但以前多用大小为18×13cm以上的大纸袋,于花后套袋,采收前摘袋,成本较高也费工,效果虽好,但在目前的管理条件下尚难大面应用;为此于1987~1988年试验只在幼果期套小袋,以防锈为主兼防烂果病,取得较好结果。


利用雄性高不育基因的作用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利用高度雄性不育系配制强优势两系杂交种,根据育种目标及其亲本与杂种的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组合后代的不育株,利用其不育基因所控制的不育性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育种方案,使杂优、常规育种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育种效果。1、实施利用单个高度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作用完成几个优良品种聚合杂交的品种改良育种方案选育出矮秆耐密型品种"麦谷1号"。该品种用矮秆不育系"桂741"作为聚合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