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正态检验法在果树遗传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河北果树 》 1993
摘要:过去的果树遗传学研究方法多是来自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如遗传力分析,配合力分析等。在果树树种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方面,前人作过许多试验,也曾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果,但由于果树试验材料的特殊性,无法得到纯合基因型,而且基因的表达受环境


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肥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 1993 CSCD
摘要:在人工模拟土柱中,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麦田追施尿素之后,随灌溉水淋溶到不同深度层次中的肥料氮对小麦的有效性及其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其有效性确有一定影响,在0~40cm内,这一影响不显著,而在达到40cm以下时,肥料氮的利用率降低7.22%~12.36%,肥效下降13.99%~22.49%,达极显著水平。植株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着淋溶深度的加深而有所降低。淋溶到土体深处的肥料氮的再分布能力很弱。肥料氮的损失率与利用率成反相关。


提高冬小麦花粉试管苗H_1穗系产率的新方法
《华北农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将2~3片真叶的花培无根苗转入MS+MET 3.0mg/L+NAA 0.5mg/L+KTO.5mg/L+蔗糖8%的壮苗培养基, 4个月后和不加MET的相比植株变矮,分蘖和根系增多,每管苗平均栽1.55丛.秋季,当大气温度(日均温)下降到6℃时,将试管苗栽于田间,盖上塑料薄膜,成活率达98.2%.当早春气温(日均温)回升到2~3℃时,揭去塑料膜,自然加倍的植株单株成穗9.1个,结实249.7粒,穗粒数27.4粒,分别是温室自然加倍的3.37、6.05和1.86倍.田间自然加倍和人工加倍相结合每百株成穗289个,比自然加倍成穗数高12.9%,比人工加倍成穗数高91.8%.


24个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及产量损失研究简报
《植物保护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shal),近几年来在河北省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小麦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多不抗病,为了给生产上提供抗病品种,1991年对24个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及产量损失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由河北省各育种单位提供。供试菌种是自山东烟台和河北赵县采集经温室扩繁后的混合菌种。


冬小麦高产稳产的适宜氮磷营养基础及合理施肥技术
《华北农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主要生育期N、P_2O_5吸收积累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光合产物积累及产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前期光合产物积累随N、P_2O_5吸收积累的增加而呈直线或曲线增加,但过多的N积累对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及籽粒产技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确定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N、P_2O_5吸收积累的适宜指标和范围,并根据N、P施肥与小麦N、P_2O_5吸收积累的关系明确了小麦N、P_2O_5吸收积累主要与氮磷施肥有关,据此提出了保持小麦生育过程中适宜氮磷营养的施肥调控技术措施.


甘露醇对猕猴桃试管苗生长与保存的影响
《落叶果树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报道了不同浓度甘露醇对猕猴桃试管苗生长与保存的影响.在室温(10—30℃)条件下甘露醇能抑制狲猴桃试管苗的生长;含有0.5%的MS培养基可以有效地减少试管苗继代培养的次数,延长保存时间。


杂种小麦灌浆特点与粒重优势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杂种小麦的粒重优势在利用杂交种提高小麦单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杂种小麦荐灌浆特点及粒重优势,选用杂种小麦"冀杂901"和常规对照品种"冀麦30"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杂种小麦"冀杂901"灌浆过程、特点及其粒重超标优势形成的原因。将调查结果以花


红富士苹果适宜叶果比和适宜株产的测定
《中国果树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对适宜叶果比的指标尚不清楚。本测验先设叶果比为A,然后根据测定的平均单果重和果实光合产物干重百分率,计算平均单果全年光合产物干重需要量;根据全年光合产物果实分配率,计算A片叶全年光合产物;根据叶片生成时期,将A片叶分为6月叶和7月叶,并调查各类叶片占总叶片的比率。测定叶片光合强度,平均单叶面积,各类叶片全年平均光合时间,计算6月叶与7月叶比值,并由此计算A片叶中各类叶全年光合产物,A片叶中各类叶面积,单果所需各类叶数,最后确定A值。为确定适宜株产,先测定干周与单株叶面积的相关系数,计算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再测算不同干周植株的平均单株叶面积,用适宜叶果比A计算适宜株产,再计算出干周与适宜株产的回归方程,与稳产树相比较,以检验测定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