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乌鳢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乌鳢(Channa argus)性别分化相关机制,采用RT-PCR和RACE法克隆了乌鳢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 cDNA部分序列,运用半定量RT-PCR和q PCR技术检测其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乌鳢Cyp19a1b cDNA部分序列为1 432 bp,包括120 bp 3'-UTR和1 311 bp编码区,编码43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乌鳢Cyp19a1b氨基酸序列包含三个功能保守区,与毛足鲈、平鲷和金钱鱼Cyp19a1b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9%、88%和88%。半定量RT-PCR和q PCR结果显示,乌鳢Cyp19a1b基因在雌、雄成鱼垂体中表达量高,在肠组织中表达量低,在雄鱼脑组织中呈现高表达而在雌鱼脑组织中则未表达,在其他组织均未检测到表达,表明乌鳢Cyp19a1b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及功能差异。
关键词: 乌鳢(Channa argus) Cyp19a1b cDNA克隆 基因表达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碳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碳源作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上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其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含量大小不仅影响生物膜的结构,而且影响主要功能菌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生物滤池的净水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有机碳源如何影响生物滤池的整个净化过程,探讨其作用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循环水养殖系统内不同存在形式的有机碳对生物膜构建、生物膜结构,以及生物膜净化效果(有机物去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或养殖企业解决生物滤器碳源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细菌 有机碳源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在濒危哲罗鱼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微卫星标记在哲罗鱼增殖放流中的应用,采用18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哲罗鱼放流回捕群体(JC)、塔河群体(TH)及放流亲本群体(HT、YZ)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对回捕个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Na、Ne、I、He和H均是HT>JC>TH>YZ,Ho是YZ群体最高,TH群体最低,这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AMOVA分析表明,4个群体内差异不显著,群体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遗传距离分析显示YZ群体和HT群体的相似度最大为0.718 3,JC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处于中等水平在0.566 5~0.689 5,YZ群体和TH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最小为0.495 9。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能够清晰地显示放流亲本的遗传背景,保证放流子代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微卫星标记能够区分放流个体和野生个体,可见微卫星标记能够指导哲罗鱼放流工作。为哲罗鱼下一步的放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维菌素对细鳞鲑的毒性效应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是美国Merck公司于1976年研发的~([1]),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为阿维菌素衍生物,属口服半合成的广谱抗寄生虫药。IVM可通过增加细胞膜和其他配体阀门氯离子通透性,引起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超极化,导致寄生虫麻痹或死亡,对各种体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具有良好的驱杀作用~([2]),且因难于穿透血脑屏障而对脊椎动物安全性较好,在农、牧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柘林湾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5 CSCD
摘要:依据柘林湾及其邻近海域2013年2、5、8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多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判别类别组成是否存在季度性差异;以种类更替及迁移分析种类的季度性变化;以IRI≥100作为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判别标准.结果如下:(1)全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88种,属于8类(门)生物,前4位分别为软体动物41种,环节动物26种,棘皮动物和节肢动物各7种.(2)4个季度的类别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类的季度性变化明显,夏→秋→冬种类的变动相对较大,群落的稳定性相对较低,该段时间环境向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存活的状态转变;冬→春→夏种类的变动相对较小,群落稳定性相对较高,该段时间环境向利于大型底栖动物存活的状态转变.(4)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4个季度调查共有9种生物成为不同航次的优势种,分别为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鳞腹沟虫(Scolelepis squamata)、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2个季度以上的优势种有6种,占全年优势种的66.67%,春、秋、冬3个季度的第一优势种均为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养殖业的发展对柘林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季节 柘林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与系统内基质酶、微生物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种植密度为64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高炉矿渣和珊瑚石。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微生物数量和基质酶活性。结果显示,系统对TN、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02±12.69)%、(82.91±17.51)%;系统中不同基质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不同,基质中、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显著大于下层,系统下行池中、上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显著高于下层,中、上层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低于下层;细菌总数与TN(R2=0.50)和NH4-N(R2=0.61)去除率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基质脲酶与TN去除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8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海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IGF2b基因在鲤鱼背部肌肉组织中过表达对鲤鱼生长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b(IGF2b)基因在靶组织过表达对鲤鱼生长的影响,将含IGF2b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鲤鱼背部肌肉组织,注射剂量(每条)分别为10、20、40μL,探讨基因过表达对鲤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48h后,试验组鲤鱼背部肌肉组织可见绿色荧光,4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均显著提高。为检测慢病毒处理对鲤鱼血清指标的影响,检测与肝功能、肾功能及IGF2b基因路径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各组间血清IGF2、IGF1R、IGF2R浓度差异均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10μL注射组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移酶、总蛋白、尿素氮显著增高,而20、40μL注射组各血清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为验证试验组目的基因的过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试验组及对照组间IGF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GF2b基因在试验鲤鱼背部肌肉组织中成功过表达。正是IGF2b基因在鲤鱼背部肌肉组织中的过表达,促进了鲤鱼的生长,且在试验剂量下病毒液对鲤鱼血清无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