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徐州地区大蒜根蛆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黑光灯诱虫和田间普查的方法研究了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在低龄幼虫盛期就不同药剂对大蒜根蛆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大蒜根蛆在江苏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盛发;第一代幼虫4月上中旬盛发,5月中旬见蛹,5月下旬为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第二代幼虫6月上旬至中旬盛发,6月下旬至9月下旬以蛹越夏,二代成虫于9月底至10月初羽化;第三代幼虫高峰期在10月上中旬,11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越冬,翌年春季(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根蛆的一代幼虫危害大蒜最重,是化学防治的主要目标。辛硫磷和毒死蜱对大蒜根蛆的防治效果在药后5 d、10 d、15 d分别达到91.5%、95.7%、96.3%和95.9%、95.2%、96.5%,防治大蒜根蛆效果较好。


墨西哥野生棉种质资源考察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搜集野生棉花种质资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先后组团5次赴墨西哥考察。其中第四次考察地点为墨西哥索诺拉州、锡那罗亚州、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和科利马州,共征集到野生棉种16份,半野生棉种85份,其他棉种11份,总计112份。第五次考察地点为墨西哥尤卡坦州、坎佩切州、米却肯州和科利马州,共征集到棉花资源113份,包括旱地棉、裂片棉和施温迪芒棉3个野生棉种10份,其余103份均为陆地棉半野生棉种。这些野生棉种和半野生棉种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具有高强度纤维、耐盐、抗虫、抗病、耐旱、耐寒、耐瘠薄等优良特性。


沿江高沙土地区不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沿江高沙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弱筋小麦产区。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在该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施氮水平下种植,其产量和穗、粒、重三要素表现各不同。两品种对不同施氮量的反应有明显差异,小麦一生施纯氮16 kg/667m2的中高肥处理,宁麦13比宁麦9号明显增产。而在一生施纯氮8 kg/667m2的低肥和不施肥的处理,宁麦9号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一生施纯氮20 kg/667m2和12 kg/667m2的高肥区和中低肥区,两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


施氮量对科棉3号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效应
《棉花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N素积累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提高盛铃期蕾铃干物重是高产的关键,盛蕾至盛花期营养器官和盛花至盛铃期各器官N素积累与盛铃期棉花蕾铃干物重呈显著正相关。伏桃产量随盛花期棉花各器官N素积累增加而显著提高,伏桃产量和早秋桃产量分别随盛铃期叶片和茎枝N素积累增加而提高,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产量随盛铃期蕾铃N素积累增加而提高。施N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影响烂铃率和纤维N代谢。综合来看,施N量过高,主要是导致烂铃率大幅度提高,对纤维长度、强度和麦克隆值等影响都大,而在适宜施N量以内,施N量增加,棉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表现为降低的趋势,而对棉纤维长度影响不大。


茅苍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在组培苗中的回接
《广西植物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茅苍术的叶、茎和根中分离鉴定内生真菌,并观测内生菌回接对茅苍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共获得茅苍术内生菌16株,其中叶片中14株,根茎中各获得一株。分别为交链孢霉、镰刀霉、小克银汉霉、青霉、茎点霉、小菌核菌、孔球孢霉和不产孢类。经内生菌和茅苍术快繁苗实验初筛,得到两株对植物无害的内生菌:小菌核菌和孔球孢霉,将它们回接到茅苍术组培苗中,可以从苗叶片中染色观察到菌丝。其中小菌核菌能提高茅苍术炼苗的存活率,接入内生菌的茅苍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未接菌的对照,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基本不变,说明分离自茅苍术的内生菌回接后可以与宿主建立共生关系。


萝卜雄性不育系的花器性状和形态学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萝卜雄性不育源、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308株雄性不育转育中间材料的花器性状和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花器性状是有差异的;不育系的花器性状相应比保持系的略小,有的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育花的花蕾不饱满、空瘪、有黄化现象,且黄化花蕾主要集中在主茎上,不育花的花药干瘪、瘦小、无粉,白色或乳白色,多数花柱弯曲。雄性不育株转育中间材料的不育类型可分成黄化型、雄蕊萎缩型和花粉败育型;花粉败育型有时还伴有微量花粉。正常花的花粉粒多且排列密集,微粉花的花粉粒少且排列松散;微粉花花粉活力不到正常花的一半,但微粉花仍有一定的结实率。
关键词: 萝卜 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 花器性状 花器形态 微量花粉 花蕾黄化


主要栽培措施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纤维品质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5-2006年研究了密度、施肥和化控等措施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纤维品质的效应,发现烂铃和不同时期成铃的纤维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栽培措施影响烂铃率和棉花结铃分布,从而影响纤维品质。高N和不化控处理,伏前桃和伏桃烂铃率提高5~10倍,增加施N量和减少化控是导致烂铃率高的主要原因。后期植株全N含量与烂铃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控制后期各器官N代谢有利于降低烂铃率。随施N量增加,后期结铃分布逐步提高;增加密度(尤其是高密度)导致伏桃比例降低,而伏前桃和晚秋桃比例增加;化控量增加前中期铃分布比例提高,中后期铃比例降低。从降低烂铃率和提高优质铃比例两方面综合分析,应保持适宜的密度和施N总量,N肥前期适当增加,中期稳定,后期减少;化控用量总量略增,运筹上做到"花前减,花期稳,封顶增"。


川楝素半抗原设计及其抗体制备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抗川楝素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建立川楝素的间接竞争酶免疫测定(IC-ELISA)方法。【方法】采用酯化反应合成川楝素的半抗原并经HRMS,NMR及IR鉴定;用混合酸酐法和活化酯法分别合成人工免疫抗原与包被抗原;通过免疫动物获得多克隆抗体。【结果】合成了琥珀酸单酰川楝素(TS)和戊二酸单酰川楝素(TG)2种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分别偶联制备了2种免疫原TS-BSA和TG-BSA,及2种包被原TS-OVA和TG-OVA。免疫后获得的2种抗体效价达6.4×104和3.2×105。经4种不同包被原-抗体组合优化,以(TS-Ab,TG-OVA)组合建立的川楝素IC-ELISA检测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0.01~100μg·ml-1,检测限达0.03μg·ml-1,抑制中浓度为1.52μg·ml-1;以(TG-Ab,TG-OVA)组合建立的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0.1~100μg·ml-1,检测限达0.11μg·ml-1,抑制中浓度为3.49μg·ml-1。水样中基于(TS-Ab,TG-OVA)组合的川楝素平均回收率为82.4%~106.0%,精密度为1.1%~14.3%。【结论】通过川楝素半抗原的合理设计,获得了高效价的抗川楝素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川楝素IC-ELISA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