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非生物逆境通常导致生物体内蛋白变性。热激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协助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胞内运输和降解,以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而热激蛋白的表达是通过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的热激元件上(heatshockelement,HSE),以募集其它转录因子而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植物热激转录因子比动物系统更为多样性。根据其基本的结构域,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可分为三类:HsfA、HsfB、HsfC。A类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在番茄方面。HsfB和HsfC的作用尚不清楚。在其复杂的网络中,每一热激转录因子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聚合化、活性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在非生物逆境,尤其是热激逆境下,A类热激转录因子在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番茄的HsfA1起着主导作用,其缺失无法被其他相近的Hsfs所取代,但在持续热逆境下,在HsfA1的配合下,HsfA2可成为主要调节因子。B类热激转录因子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蛋白。然而,基于对不同的单个突变体的研究,以及对酵母Hsf1致死突变体的拯救恢复,一些热激转录因子的作用又是丰余的。此外,热激蛋白也对热激转录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关键词: 热激转录因子(Hsfs) 热激蛋白(Hsps) 热胁迫 非生物逆境


福优晚3的产量构成与栽培技术
《福建稻麦科技 》 2006
摘要:通过调查福优晚3百亩示范片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并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决定福优晚3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优晚3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着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思考
《福建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1农业技术进步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动力在推动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技术进步。“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种养殖、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农业机械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以种为先,科技进步为种子工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水稻育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0%~30%,667 m~2产量达800 kg以上;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 800亿kg,在2004年增产387.5亿kg的基础上,再增产100亿kg。水稻基因研究取得进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的研制及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绘制。河南的优质小麦、陕西的大红苹果、东北的高油大豆……,所有这些,正是近年各地大力推进育种攻关,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的收获。


湿窨工艺及配花量对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PME/GC-MS技术分析高档茉莉花茶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乙酸苄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是茉莉花茶的主香组分,这些成分构成了茉莉花茶香气浓度的基础。采用湿窨工艺窨制茉莉花茶,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杜松萜烯、吲哚、苯甲醇、橙花叔醇、乙酸香叶酯等成分的含量显著提高;配花量在69%~115%之间,配花量递增,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亦随之增加,当配花量达到96%以上,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茶坯的吸香已趋于饱和。采用湿窨工艺窨制高档茉莉花茶的适宜配花量为90%~100%。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中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的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垃圾处理厂静态堆肥不同区域的微生物菌群与数量的分析,表明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温度与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指出了高温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堆肥的效率。建议在静态一次堆肥发酵周期中,增加通气量和翻堆频率,有利于增强微生物菌群的活力和提高堆肥质量。


转cry1Ac和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大螟的致死效应及田间螟虫构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CSTPCD
摘要: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