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衰退及其酯酶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毒力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探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botrytisDC)、芥兰(B.alboglabraBailey)、上海青[B.campestrisL.ssp.Chinensis(L.)M ak ino]、甘蓝(B.oleraceaKale)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抗药性衰退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小菜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脱离选择压力的条件下,用花椰菜饲养4代后,小菜蛾对氯氰菊酯、杀虫双、灭多威、杀灭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甲胺磷抗性水平较快下降,抗性衰退比达1.65-3.68,而对阿维菌素、氟虫腈、虫螨腈、氟啶脲和刺糖菌素的敏感性变化相对较小,抗性衰退比为0.90-1.19.小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4代后对甲胺磷敏感性变化显著,以取食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最为敏感,其次为取食芥兰、甘蓝和花椰菜的种群,F1代与F5代的LC50比值分别为3.68、4.43、5.18、7.70.衰退过程中,不同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均有所下降,F5代各种群间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而羧酸酯酶比活力间则有显著差异,比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花椰菜、芥蓝、甘监、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F1代与F5代活力比值分别为1.72、1.90、2.70、5.14;F1种群的米氏常数(Km)值明显高于F5种群,为F5种群的1.61-2.10倍,而F5代各种群变化不大,F1代种群的最大反应速率Vm ax与F5各种群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小菜蛾 寄主植物 抗性衰退 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


不同肥料对土壤养分三要素平衡与累积的影响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6
摘要:本文探讨不同肥料、施肥结构、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三要素平衡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单位氮素投入对土壤氮素盈余影响为猪粪>化肥>稻草,对土壤全氮提高的影响为稻草>化肥>猪粪;不同形态单位磷素投入对土壤磷素盈余的影响为猪粪>化肥>稻草,对土壤全磷提高的影响为化肥>猪粪>稻草;不同形态单位钾素投入对土壤钾素盈余影响为化肥>猪粪>稻草,对缓解土壤钾素下降的影响为猪粪>稻草>化肥。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精制的烘青茶坯以高沸点挥发性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有2-丁基-1-辛醇、2-己基-1-癸醇、石竹烯+雪松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杜松烯、二氢海癸内酯、3,7,11,15-四甲基-1-十六烷醇、乙酸-3,7,11,15-四甲基-十六酯等化合物.
关键词: 烘青茶坯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香气成分


PCR技术在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 2006
摘要:根据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本室分离鉴定的PCV-2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PCV-2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PCV-2进行基因扩增,获得长度为559 bp的特异性目的DNA片段,而对PRRSV、CSFV、PPV等病毒进行同条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该体系可检测到10.8 pg的PCV-2基因组DNA。对2004年-2005年期间送检的8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22.2%。表明所建立的PCR技术可用于PCV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